让天下人心怀天下,他一气呵成地促成了义田制

编者按:慈善一直是顺德历史与文化的特别存在。从唐代开始,无数慈怀善德,心向天下的顺德人以自己的财力,以集体的资源、以社会的合力去推动慈善公益,让家乡、社会因他们的通力合作而令病者得医、贫者得救、孤者得助、困者得援。让我们一起来倾听顺德慈善史上的人文故事吧。


在清代,以族群、经济组织、慈善机构等多种组织形式介入慈善活动,成为该时期慈善公益的显著特点之一。借助于资源的融合与不同专业人才的加盟,这些组织构成了灵活高效、科学理性且可持续运作的民间慈善力量,弥补着纯粹个人、乡里以及政府因各种原因的功能不足所带来的问题,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补充力量。


e1d1d55101c24806bd503c3ddffb2084_th.jpeg


仓田并举,涵养源头活水


龙江人柯少茂于明代建立义仓,因其利民除困,素为民众称道。乾隆末年,这一善举已渐渐式微,顺德人们纷纷提议修建义仓。龙山人温汝能(1748-1811)是这个项目的灵魂人物,他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后归隐龙山。


温汝能在《仓田议》中提出义仓的核心:


“有置田不设仓者,有建仓而不设田者,因有行于一族者,仓有举于一时者,与其举一时,不若行之百世,与其行于一族,不若遍之一乡,有田无仓何以输急,有仓无田者何以立本,故合仓田以并举,实表里相因”。


他提出仓田并举,以田地固定收入去支持慈善功能的源头不竭,这一务实方法实现的是救济一乡而非仅温氏一族的理想,彻底走出一宗一族自我维护的狭窄视角,进而将目光投向更广袤的龙山区域。


没有义田的义仓必定坐食山空,最终只会走向无力自救的道路,因而需置田种稻,建立义田,以求义仓万年不易。于是,温汝能提出采取“百子会”旧例以购买义田:


“回本则议六钱六分,岁贡两会,期仍六年,期满之日,本息归还,故其羡余则意味置田之用,置田之后余议建厫”。


“如此,则田可以生谷,谷可以生财,源源接济,此法实可两行而无弊也”。


正是以温汝能为核心的温氏族人的不断努力和不懈推进,以义田为根基的义仓的科学运作,令龙山区域获得扎实的物质基础,令义仓成为这一区域为民众安稳度过荒年的坚实保障。


从中达到儒家从利己到利他的巨大超越,但超越的时机确实要等待社会的开明、地方经济的繁盛、资金积累的丰厚、专业人才的运作、无私善者的坚持,可见儒家道德思想要落到实处,绝非凭空而为。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温汝能从思考概念到构思雏形再到运作一气呵成的制度推进,凸显其不同凡响的广阔襟怀、深思熟虑的谋划和公而忘私的品格。


来源:编辑整理

编辑:林伊敏



相关阅读:

1、从唐代到元代,这些人被写进了顺德慈善史

2、在明代理学的影响下,顺德慈善开始发挥更大的正统能量

3、千古留名!他们将慈善,写进了教育史里

4、捐田助学,他树立了顺德草根教育慈善典范

5、顺德公共建筑的修缮事业,离不开这些人自掏腰包的奉献

6、不忍百姓流离,他将翻修祖屋的钱捐出修堤……

扫码下载

知识产权及侵权行为声明:

未经顺德+APP应用平台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APP应用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顺德+APP应用平台相关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APP应用平台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若发现顺德+APP应用平台有内容侵权行为,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处理。

关联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