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百姓流离,他将翻修祖屋的钱捐出修堤……

编者按:慈善一直是顺德历史与文化的特别存在。从唐代开始,无数慈怀善德,心向天下的顺德人以自己的财力,以集体的资源、以社会的合力去推动慈善公益,让家乡、社会因他们的通力合作而令病者得医、贫者得救、孤者得助、困者得援。让我们一起来倾听顺德慈善史上的人文故事吧。


谈到温汝适,大多数人都知道他是顺德的进士官吏,一生作了不少经典的书画,也为国家政治贡献了不小的力量。但是很少有人会关注他的慈善。在顺德的慈善史上,温汝适也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温汝适(1755-1821),乾隆四十九年(1784)进士,后为庶吉士、尚书房行走,最后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嘉庆二十三年(1818),温汝适回乡侍奉母亲期间,龙江发生洪灾,田野浸漫,一片汪洋。他深入实地,调查获知连贯顺德、南海两地的堤坝漫长,时需修补,但由于两地财力有限,因此无法保证堤坝安全坚固。


22.png

温汝适列传,摘自顺德县志

于是,温汝适多次往来顺德南海两地,与乡村父老详细商议修筑堤坝一事,更甚者,他说服家人,把多年积攒准备翻修祖屋的朝廷俸禄全部捐出修堤。温汝适的无私精神打动了乡亲,促使他们纷纷捐钱。


但仅通过民间筹集的资金有限,远远不够修建一条数十公里长的坚固堤围。于是,温汝适向嘉庆帝借内库白银8万两贷给本地商贾,每年获息9600两,其中5000两还债,4600两用作险要堤段维护经费,待债务偿清后,利息全部投作堤坝经费。


获得资金后,堤坝一切运作有条不紊,从此,桑园围坚固难摧,成为捍卫两地的坚实保障,而温汝适也因此名扬青史。


33.jpg桑园围示意图


在清代,慈善已经逐渐成为顺德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乐善好施、齐心公益的善长仁翁,不仅出钱出力修筑公共设施,更为其可持续运作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能看出当时仁慈博爱、为己为人的思想氛围,以及民众对社会长远发展的深谋远虑,这些都为顺德日后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来源:编辑整理

编辑:林伊敏



相关阅读:

1、从唐代到元代,这些人被写进了顺德慈善史

2、在明代理学的影响下,顺德慈善开始发挥更大的正统能量

3、千古留名!他们将慈善,写进了教育史里

4、捐田助学,他树立了顺德草根教育慈善典范

5、顺德公共建筑的修缮事业,离不开这些人自掏腰包的奉献

扫码下载

知识产权及侵权行为声明:

未经顺德+APP应用平台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APP应用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顺德+APP应用平台相关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APP应用平台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若发现顺德+APP应用平台有内容侵权行为,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处理。

关联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