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田助学,他树立了顺德草根教育慈善典范

编者按:慈善一直是顺德历史与文化的特别存在。从唐代开始,无数慈怀善德,心向天下的顺德人以自己的财力,以集体的资源、以社会的合力去推动慈善公益,让家乡、社会因他们的通力合作而令病者得医、贫者得救、孤者得助、困者得援。让我们一起来倾听顺德慈善史上的人文故事吧。


在顺德的慈善史上,有一位退休官员热烈响应慈善教育而成为清代捐田助学的先行者,他就是龙山人梅本深。梅本深曾为官外地,俸禄微薄,但他一直慈善为怀,倾力民生。去世前,他叮嘱儿子梅士刚、梅士仁捐出百亩三角沙田,作为生员的膏火费用。此事一出,顿获社会好评。陈志仪对其一心公益,倾心教育的善行深为感动,挥笔写下《梅氏学田记》赞颂此行。


他将梅本深捐田助学的行为与范仲淹设义田建义学并论,可谓深情独寄。陈志仪认为,梅本深虽无范仲淹的施惠面广,其道德与用心,并无差异,与儒家提倡的小善成德的要义一致,更应成为大多草根平民得以效法模仿的典范。


此外,也有不少梅氏族人致力公益。例如梅氏后人梅元捷,早年任茂名训导时,勤于训课,为贫困学生提供各种费用,更捐款席间学宫、书舍、水池。晚年退休后,倡建义仓。一年岁荒,他捐谷赈济,帮助大量百姓解燃眉之急,并得到时任知县为其题字褒赏。


又如另一位梅氏族人梅士仁,字仁山,号静涵。历任甘肃凉州府同知、知县及准格尔盐察官员。任官时,爱民如子,清廉勤政,曾捐谷二千担创建会仓,积存粮食以备荒乱。

数位梅氏先祖,成为捐资助学、崇文致知的典范。也不怪《顺德县志》对于热心公益的梅氏家族评价道:


“梅氏自万祉、挺佖、本深、士仁,累世皆以德业政绩,载美邑志。”


3.png

梅本深列志,摘自顺德县志


温氏父子,创公益文化机构先河


温黻廷,龙山人。同治六年(1867)进士。后归乡主持乡中事务,令仓田会资金不断增加,更为小陈涌义仓征集费用超过白银万两,后筹资修建五世祖祠,兴办鳌峰义学。


其子温肃(1879-1939),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登进士,改庶吉士。温肃曾在香港与一批翰林学士长期开设“学海书楼”,免费讲授传统经典,成为香港最早的传统文化机构。至今,“学海书楼”仍照常举行讲座,成为中华文化传播历史最长久的公益文化机构。后来,温肃参与香港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与香港大学文学院的设立,筚路蓝缕,殚精竭虑,只为文化承传,自己一无所求,其善心与公德,令其清誉满香江。晚年,他归乡经营鳌峰书院,接续其父的慈善襟怀。


教育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这些充满善意的草根、官员、贤者,以一片冰心致力教育慈善,首创多种办学助学模式,实现着利他与利天下的高远理性,为顺德慈善历史写下最实在而详尽的注脚。


来源:编辑整理

编辑:林伊敏


相关阅读:

从唐代到元代,这些人被写进了顺德慈善史

在明代理学的影响下,顺德慈善开始发挥更大的正统能量

千古留名!他们将慈善,写进了教育史里

扫码下载

知识产权及侵权行为声明:

未经顺德+APP应用平台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APP应用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顺德+APP应用平台相关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APP应用平台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若发现顺德+APP应用平台有内容侵权行为,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处理。

关联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