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人们继续秉承宋代程朱理学的理论,但由于商品经济涌动,人们在节制与物欲间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特别是顺德附近的一批思想家迅速崛起,他们倡导寻找内心与天地大道相一致的真理与道德去规范自我,收束着人们肆意奔突的自然欲望。
而此时顺德地区的慈善行为,折射出正统思想下人们寻求慈善效益最大化以达致仁德的最高值。为获得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与个人社会价值的丰富,这些慈善行为呈现着更多的正统性与集体色彩。
祠堂兴起,慈善涌现
明嘉靖十五年(1536),朝廷颁布全民可祭祀始祖,民间开始进入修族谱、建祠堂、结宗亲那漫长而热烈的文化道德风俗的历史进程中。乡间分布各处的祠堂,将慎终追远、遵古崇德、尊老养贤、赏善惩恶、扬清去浊的纯粹儒家思想承载在祠堂这个巨大的神圣空间,通过春秋大祭、宗族盛典等庄严规范的活动,以及细化到长幼尊卑的排列、进退有度的礼仪、充满各种教化寓意的石雕壁画,形成从朝廷制度、先祖神明、族中长老、宗族亲人四重压力下强有力而无处不在的道德提醒与道义引导。
龙涌伍氏宗祠始建于万历35年,图片来源:勒流镇
朝廷更通过颁布与赐建各种圣旨、牌坊、祠堂、匾额,在城镇和乡村构成一个巨大而无所不包的,从各级衙门、乡间政府机构到民间祠堂一直到城乡各处的道德空间,形成了对高尚道德与惠政善行作高度褒扬的社会氛围,引导人们从善崇道,知恩图报,特别是族人津津乐道的叙述与庄严祠堂中族长的颂扬以及家中长辈的谆谆教导,在乡间形成博施济众,为善乐助,救济扶困,轻财好施的风气。
乡绅支持建县,无私捐资献地
景泰三年(1452),黄萧养起义平息后,大良罗忠、罗贤庸等一批乡绅向朝廷提出建县奏请,以利地方管理。不久,朝廷将南海的东涌、马宁、鼎安、西淋四都和新会的白藤堡(1958年10月复归新会县)划出,置顺德县。县城建立初期,衙门在碧鉴路一带,后罗忠捐出五顷七十一亩地作县城地域,更捐筑县内最早的城池、署庙、祠梁。其族弟罗贤庸在推进县城建设中出谋划策,殚精竭虑。修建县城时,罗贤庸竭力推动城墙与河涌工程,为县城构成早期的雏形,更奠定此后顺德数百年的城市布局基础。
顺德地形图,摘自顺德县志
当时,罗贤庸出资供应数十人每日的食用,从未中断。其弟罗显韶也积极参与建城事务,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后来,顺德第一任知县周亶因倾力公务,积劳成疾,去世任上。周亶一生清廉,家无余产,无法归乡安葬,罗显韶带头捐资十两黄金作为抚恤费用,乡人得知后,感恩于知县的鞠躬尽瘁,更感动于罗显韶的公而忘私,纷纷捐款,令其得归故里,人称罗显韶为“东涧义士”。
官员致力公益,社会风气纯粹
明嘉靖年间(1522-1566),知县陈英目睹县城内往来两岸的小桥年久失修,人们只能架木通行,危情万状。于是,他捐款在城东建驷马桥。此桥高约7米,长约1.5米,以石头为拱,彻底解决民众的交通困难。于是,“为士夫而舆马者,为农而往耕者,商贾而出途者,高年而步杖者,咸乐其便而称快焉。”(1229页-《顺德县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
1598年,倪尚忠(1551-1631)出任顺德知县,深谙山川地理学问的他决定在前任知县的基建基础上在太平山修塔一座,弥补河流外泻地形的天然不足。此事决定后,他首先捐出一年俸禄,倡导大家捐款建塔。乡中父老见得知县捐款,纷纷踊跃参与,不久就尽补余阙。
大良顺峰山青云塔、太平塔,图片来源:顺德档案馆档藏
太平塔工程历时五个月(1599-1600)建成。登塔赏景后,倪尚忠略感遗憾的是双河汇流两山下,一座雄塔无法成拱卫守势。但他不想再劳烦民众出资,于是向乐善好施的实业者倡捐,更劝说店铺主随缘乐助。店铺主得知,无不欣然相从,其中塔基部分地块为生员冯梦纶私有土地,冯梦纶以该地收税为生,感动于县官的无私,慷慨捐出地块。倪尚忠深感其德,为其家门题写“独见其大”四字,以张扬其善行。六个月后,青云塔矗立山巅,成为顺德名胜。
双塔记,摘自顺德县志
民众投身公益,慈善渐成风气
从乡间祠堂的推崇张扬到县官的身体力行,越来越多的民众投身到慈善公益的具体事务中,形成社会从善施惠,一心为公的清正风气。
碧江人赵汝广,性格耿直,每遇乡族纷争,他都出面解决。他曾提出增加祭田,保障族中经济运作,后常出资助贫困不能丧葬的族人,令先人入土为安,解决古人在穷困与孝亲间最无力的惆怅,每每令人大喜注心,一生不忘。嘉靖癸丑年(1553),顺德饥荒,赵汝广全力赈济,挽救众多生命,其德行入载史册。
明末岁荒,民困无食,纷纷欲为盗。马冈人冯文俊将仓库存粮尽数平卖,民情渐息。次年,荒年再来,一斗米卖500钱。明万历年间(1572-1620)白银1两可买大米2担。古时10斗为1担,即50文钱可买1斗米,如今价格上升10倍,乡民无法承担,各乡纷乱。冯文俊见状,心急如焚,再将所有余产捐出,买米救饥。其妻子潘氏也变卖首饰发簪,得金买谷,原价卖出,发簪卖尽,再买稻谷,继续原价卖出,辗转劳顿,连续一月,但她从未言苦,救民无数。后来,民众深感其德,感喟万千,得获性命者发誓不再为非作乱。
这些数百年前曾发生在顺德各乡村的真实事件,因史官的笔录成为顺德早期慈善历史最充满细节和生命气息的故事,正是这些心纯德粹者毫无私念的从教育到公益的励志躬行,接续着文化的火把更高高扬起,引导更多乡民目睹火光,砥砺前行。
来源:编辑整理
编辑:林伊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