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工人的素质决定了企业水平,企业的水平决定了顺德经济发展地位。”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在4月21日举行的2020年全区工会工作会议上,我对于顺德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勇说的这句话是万分认同和赞可的。在这一点上,工会也透露2019年总共举办了47个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项目,涵盖“粤菜师傅”、特种行业焊接与热切割、生态环境监察等业务,助力了顺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而在新的一年或者新的阶段,会议也提出了要加强队伍建设,打造顺德高质量发展工会中坚力量。在这一点,若要达到这个目标,笔者认为不能停留在过去的职业竞赛的比拼中。在企业工作多年,一个最深刻的印象是公司会有培育课程和机会,进行专业培训和帮助员工提升,但在整个顺德而言,这种气氛并不强烈。由工会及相关部门推出的“工匠培训”或“技艺工人”培育工程并不多,甚至免费提供给就业人士再提升的课程都相对很多,比较常见的官方通道是广东博思职业培训学院联合人社部门进行的,但它大多针对西点育婴等,跟顺德大部分基层职工需求不符,更别说针对社会人士的了。
在王书记的精神指导下,建议工会牵头,借鉴广州、惠州经验,深入组织开展实施“粤菜师傅”“顺德家政”“顺德技工”等工程,梳理各行业“一行一品”,重点扶持需求旺盛的产业技能人才。
放开来看,顺德的职业技术学校资源发达,算是佼佼者,并且课程设置各有特色。在这一点上,工会需要指导学校加强行业工匠相关专业的建设,特别需要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开展技能培训,推行培训合格证书制度,劳动者可以按自愿方式分层次、分类别参加培训,按规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另外一个层次上,我们社会上需要有一批社会培训机构和学校,加入社会支持的元素和力量,让更多人用更少的成本即可得到专业指导,激化在职人员再提升和社会人员再学习,这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长期进化的工程。多方发力下,各产业线的工人素质才有可能得到根本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