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技术平台,得提防是否存在信息泄露风险

  疫情渐缓的当下,当初和所有人一样经历了种种信息登记的我,昨天,一条信息刺激了我的神经。


  3月9日,天津市委网信办发布通告,说要开展疫情防控相关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专项治理,凡是业务涉及支撑疫情监测和重点人群管理、出入管理、信息报送等防控任务的App、小程序、网页工具等均在此列。


  看到这个信息,猛然回想自己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到底在多少个渠道登记过自己的信息。


  比如,想知道疫情与“我”的距离时,登陆了查询附近确诊病例的小程序;想购买口罩时,登陆了各个不同渠道的口罩预约助手(官方的、医院的、药店的);返回广东时,登记了“粤省事”;返工时,登记个人健康信息平台……到现在一个个数,已经完全数不出来有多少个了。


  再搜集了一组数据,有报道说,截至2月中旬,在微信端上线的医疗类小程序就已经接近800个,环比增长347%。


  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不可否认是的在这个疫情期间,不管是医疗、生活还是出行、教育,各种技术手段纷纷上线,那时候或许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些平台和渠道帮我们搭建起了人与人之间,甚至人与群体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交互。但更可怕的是,稍微分析一下就可透析,这种庞大增长数字背后藏着的真实的个人需求,有可能衍生因金钱而变质成的贪婪,这种需求降低了我们作为需求者为了一时信息的获取出让个人隐私的容忍门槛,甚至一不小心变成用个人隐私去换取信息。


  在天津市委网信办的通报中,我们看到了这种可怕: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广泛应用于我市疫情防控工作中,也出现非授权、超范围采集使用个人信息、未明示收集使用规则等问题,存在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的风险。


  我们在点赞天津行动的同时,也得提醒我们自己,在抓疫情防控的同时,自己更应该避免个人信息的泄露。而主管部门,也应在这种信息收集下看到危机,尤其是对于现时信息收集的大头,不在政务控制范围内的所有平台,都应该将他们的信息透明化纳入管控范畴,存储、访问权限、后台管理方式等,理应了然,预防个人信息的无底线泄露,保障公众信息安全。

扫码下载

知识产权及侵权行为声明:

未经顺德+APP应用平台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APP应用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顺德+APP应用平台相关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APP应用平台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若发现顺德+APP应用平台有内容侵权行为,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处理。

关联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