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顺德一位新娘在婚礼现场“只折角、不收钱”的视频火爆全网,并获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央媒报道,引发广泛社会共鸣。视频中,新娘家不收宾客礼金,只将红包折角以示心意收下。这一暖心举动,不仅赢得网友一致称赞,更成为顺德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的生动见证。
▲点击视频查看详情(源自:中国青年报)
“红包折一折,心意收下了,人情负担放下了。”这看似简单的举动背后,折射的是顺德近年来在培育文明新风、推动红白事简办方面所作出的持续努力。从“人情紧过债”到“折角即心意”,作为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顺德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始终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尤其在婚丧嫁娶等人情往来方面,积极引导群众树立新风尚,逐步构建起红白喜事“零消费”的新风气。
其实回望以往,在30多年前的顺德同样存在高价礼金等问题,群众怕送礼、更怕收礼以后下次要送出更大的礼,这种人情攀比的陋习让基层群众直呼“人情紧过债”。
面对曾经盛行的“人情紧过债”之风,顺德区明确将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由顺德区文明办、区农业农村局发出倡议,倡导从简办席、婚事新办,反对高价礼金、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突出问题。
在此过程中,顺德紧紧抓住“关键少数”,要求党员干部严格落实婚丧喜庆事宜报备制度,引导形成反对高价礼金、反对人情攀比的良好风尚,以党风政风引领民风。这一“以干带群”的机制,逐步瓦解了长期存在的人情负担链,使“红白喜事人情零消费”从倡议变为现实。
如今这一“折角红包”的新风俗正不断出圈,获得认可。(图源:顺德发布)
此次新娘红包折角表示心意收下的举动并不是个例。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顺德大良、容桂、乐从等城镇率先兴起“折角红包”风俗。顺德区积极推广这一“减负”的新风尚,由城镇辐射至乡村,形成城乡联动、共建新风的良好局面。
年轻人渐渐成为“不收礼、不送礼”的坚定支持者。
与此同时,顺德区更借助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聚焦移风易俗主题,开展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各类文明创建和主题实践活动,强化正面宣传引导,凝聚全社会对抵制陈规陋习的价值认同,着力将风清气正的红包礼仪向更广区域传播,让文明新风浸润人心。
年轻人作为当下文明新风的积极践行者和传播者。顺德以青年为突破口,鼓励他们带动家中长辈接受新式礼仪,成为“不收礼、不送礼”的坚定支持者。现今,顺德的男女老少、新旧顺德人都认同接纳了“不收礼”的新风尚,也有越来越多的“新顺德人”也将这一风气带回家乡,辐射更广区域。
集体婚礼也成为顺德推进婚俗改革的重要方式。
从1981年顺德在大良、容奇两地举办集体婚礼开始,到如今成为顺德的一项品牌活动,而这也成为顺德推进婚俗改革的重要方式。自首届集体婚礼举办以来,美的集团等企业持续响应,区民政、工会、妇联等部门也在“520”“七夕”等节点组织简约而温馨的集体婚礼,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婚庆观,并以青年群众为纽带在一个个家庭中传播新时代家风文化。
此次“折角红包”的走红是一次偶然,更是顺德多年来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体现。移风易俗非一朝一夕之功,顺德以持之以恒地宣传引导和制度保障,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将文明新风的理念融入百姓日常生活,通过榜样带动、文化浸润、制度规范,让“零消费”人情往来、红白事简办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和行动自觉。
未来,顺德将继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让这股清爽的文明新风,吹入千家万户,滋养社会和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与精神文明建设写下鲜活注脚。
编辑:刘远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