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上午,佛山市港种渔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港得顺”)产学研合作签约暨揭牌仪式在龙江镇东海村基地举行,这是港得顺牵手国家级科研机构,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同推动顺德水产养殖技术的创新与升级,也是推动顺德水产业从“经验育种”迈向“科学育种”。
当天,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佛山市农业农村局、顺德区农业农村局、龙江镇农业农村办、东海村等相关部门单位的领导、行业专家,以及合作单位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对顺德渔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时刻。
港得顺检测实验室、产学研合作落地
构建“产、学、研、检”一体化平台
据了解,港得顺是顺德规模化育苗企业代表之一,该公司成立于2022年,目前已投入超3000万元升级设施设备,专注于生鱼、加州鲈等优质淡水鱼苗的繁育,年产能力位于佛山前列,鱼苗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多个重点养殖区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珠江水产研究所”)是国家按流域布局设置的渔业综合科学技术研究机构,隶属农业农村部,主要承担我国珠江流域及热带亚热带渔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任务。
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港得顺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签署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并共同为“港得顺检测实验室”和“产学研合作基地”揭牌。两大平台的建立,也意味着港得顺正式构建起“产、学、研、检”一体化的现代化发展体系。这一举措不仅为企业创建“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提供关键支撑,更通过科技赋能和质量提升,提高“顺德种苗”的能级。
其中,“港得顺检测实验室”配备先进仪器与专业团队,实现药残检测、水质分析、种质检测、档案管理等全过程质量监控,从源头上保障“港得顺”品牌苗种的优良品质和安全可靠,为下游养殖户提供“放心苗”。
而与珠江水产研究所共建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将聚焦行业前沿技术问题,重点在基地共建、亲本选育、品牌建设、种质资源创新、病害生态防控、营养饲料优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关键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经验育种”向“科学育种”转变,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助力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为顺德区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科技创新是现代渔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此次与珠江水产研究所建立深度产学研合作,是港得顺德在孵化育苗、提升育苗品质战略布局的关键一环。”佛山市港种渔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江华表示,希望通过共建研发平台,聚焦水产良种选育、绿色健康养殖、病害防控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将前沿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与效益,同时为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赋能乡村振兴和地方渔业发展。
珠江水产研究所负责人赵建认为,顺德种业产业规模大、产量高以及巨大的市场。但,目前苗种质量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养殖业成效和经济效益。因此,珠江水产研究所希望能够和本地有规模的企业,长期专注于育苗且具备愿意投入的企业,共同推进种业育苗产业的良性发展。他表示,珠江水产研究所将派驻团队与港得顺企业,共同研究推进育种、生物技术等研究,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平台,为顺德渔业育苗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从“单一”向“优质”转变
力争实现顺德渔业良种 “百花齐放”新格局
顺德,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河网密布、水系发达。目前,顺德养殖面积近15万亩,年产量近33.17万吨,产值超85亿元,占区域农业总产值约六成。其中,顺德淡水养殖优质品种超40个,大宗优势养殖品种超10个。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更是渔业发展的根基。当前,顺德正重点发展水产良种。今年广东顺德长龙养殖有限公司获评全省首家观赏鱼省级良种场,是广东省首家省级锦鲤良种场,填补了全省观赏鱼种业的空白。
目前,顺德持有种苗生产许可证且在册登记的企业仅有35家,数量偏少,整体规模偏小。绝大多数苗种生产企业仍以家庭为单位、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生产,基础设施老化、生产条件简陋,机械化、智能化程度较低,难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和可控化生产。这种“看天吃饭、凭经验育苗”的模式,抗风险能力弱,苗种质量与产量稳定性不足,容易受环境变化和病害影响。
另一方面,产业主体分散、龙头企业缺乏,尤其是像港得顺这样具备现代化生产条件、专业研发能力和市场带动能力的大型育苗企业数量不足。多数小规模经营主体无力投入研发、无法承接生物育种技术,难以适应市场对水产品种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的需求,也制约了“顺德苗”的品质提升。
这一问题不仅反映出顺德渔苗现代化水平不足,也凸显出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产业结构化的紧迫性。基于此,顺德区农业农村局牵头,紧密联系珠江水产研究所并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破解顺德渔业在育苗培育的瓶颈。
顺德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谭逢显介绍,与珠江水产研究所的合作,结合顺德渔业特色开展优质品种选育,从根本上破解种业“卡脖子”问题,培育顺德的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水产良种场。具体体现在四方面:
在种业上,从传统分散的家庭式育种转向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的现代生产,通过科技育种和大数据应用,建立精准的育种数据库和标准化生产流程,全面提升种苗质量。同时,依托技术手段,在苗种阶段有效防控病害,显著增强抗病毒能力,为养殖过程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从而实现从“凭经验”到“靠数据”、从“不稳定”到“可控可溯”的转变。
在水质上,顺德持续推进养殖池塘改造提升工程,实施“三池两坝”生态治理技术,让养殖尾水变净水。顺德已实施完成6.9万亩尾水治理,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和养殖生态可持续性。在管控上,建立“源头管控-过程监督-上市检测”的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此外,在流通端,通过信息化平台,打通行业、企业、养殖户的信息壁垒,让生产端能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省级渔业苗种产业示范基地,依托港得顺等龙头企业,积极推动苗种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科技化,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持续引入先进技术支撑,构建高水平水产育种平台。”谭逢显表示,接下来,顺德将以点带面,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建设,带动周边育苗场协同发展,实现从“单一”向“优质”转变,从而形成“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养殖新格局,全面提升顺德苗种质量与产业整体水平。
编辑:袁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