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顺德这片教育的热土上,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德立教,以爱育人,数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耕耘与坚守,让无数学子圆梦理想彼岸。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教师。即日起,顺德区教育局联合顺德城市网(顺德+)推出“师魂筑梦 匠心育人”系列报道,聚焦优秀教师的育人事迹与教育情怀,弘扬尊师重教风尚,传承匠心育人精神,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携手前行,共同谱写顺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究竟能教给孩子们什么,才能让他们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未来?”十三年来,这个温柔而深沉的追问,始终萦绕在顺德区均安镇文田初级中学老师柴锦锦的心头。
柴锦锦老师深知教学的根本目的。
她站在讲台上,总是目光澄澈而坚定——她不仅要做一位传道授业的语文教师,更要成为一位以心育心、以爱育爱的教育诗人。
柴锦锦老师相信,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是师生灵魂相互照亮的美学契约。
看见孩子,就是看见光:一场从“责任”到“热爱”的德育焕新
班级绿植角的管理,曾是柴锦锦老师德育实践的"痛点"。那个总是被安排负责浇水的学生小谦,仿佛与这个小小的责任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墙。尽管她反复提醒、安排同学监督,甚至制定了详细的轮值表,那些绿植依然日渐枯萎,叶片蜷缩,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被遗忘的渴望。
每当走过那片日渐荒芜的绿色角落,柴锦锦的心都会微微发紧。她开始陷入深深的困惑:为什么如此明确的要求,却换不来孩子的责任心?难道这些看似简单的叮嘱,真的无法被孩子们理解和接受吗?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好?是不是没有把道理讲明白?
这个问题像一根细小的刺,扎在她的心头。夜深人静时,她常常对着窗台上的自家盆栽陷入沉思。那些植物在她的照料下生机勃勃,每一片新叶都在诉说着被呵护的喜悦。为什么同样的生命,在教室里就失去了这份生机?
直到那个午后,当她看到小谦用水写笔小心翼翼侍弄那盆干涸的长寿花时,柴锦锦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是孩子们听不懂话,而是她还没有读懂孩子的心。
她仍记得那个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尘埃在光中静静起舞。男孩小谦正俯身在一盆干涸的长寿花前,用水写笔的一端,极轻、极小心地翻动那已板结的泥土。他的眼神那样专注,仿佛一盆花在他眼里就是一个需要被呵护的小小生命。
那一刻,她的心被轻轻叩响。
她忽然明白——原来她面对的,从来不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孩子,而是一个未被读懂、尚未被点燃的纯洁灵魂。他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被真正地“看见”;不是指令,而是一盏能引燃他内心温柔的灯。
从那天起,她不再说“你又忘记浇水了”,而是俯下身,声音轻柔得像一阵春风:“你看,‘小仙女’好像有点渴了……”;她不再指派任务,而是惊喜地赞叹:“这片新叶真美,是你为她擦亮的脸庞吗?”
渐渐地,小谦变了。他给每盆绿植都起了名字:小橙、小绿、小神树……他开始主动观察它们是否需要喝水、有没有长出新芽。
直到有一天,小谦站在全班面前举办了一场名为“小谦的绿色星球”的分享会。他讲述自己如何救活那株濒死的“小神树”,声音发颤却目光灼灼。那一刻,他不再是那个被提醒的男孩,而是一位守护生命的诗人。
柴锦锦望着他,眼底泛起泪光。她知道,教育的意义不在纠正,而在唤醒——唤醒细腻、唤醒爱、唤醒那份愿意为另一个生命负责的温柔。
柴锦锦老师深造学习留影。
教语文,就是教他们如何去爱:让文字成为心灵的舟楫
“我要让你们再也无法‘冷静’地看待这个世界。”柴锦锦常常这样自信而充满激情地跟孩子们说这句“名言”,嘴角漾着澄澈的笑意。
她的语文课,从来不只是简单的一门语言知识课。
她带学生走进校园草木深处,触摸、聆听、书写一花一叶的秋语;她把《行路难》化作心情坐标轴,让学生描摹李白的心情曲线;她在《猫》的课文中用一个“都”字叩问人性,引导学生反思集体无意识中的善与盲。她希望引领孩子们在文字中“出生入死”,真正获得语言带来的力量——那不是冷静的分析,而是热烈的感知;不是疏离的旁观,而是深切的共情。
她要让语文成为一束光,照亮孩子与世界之间的道路;成为一座桥,连通文字与心跳、美与感动。
直到一个秋天的傍晚,她收到一封来自杭州的短信:“老师,今天西湖边的梧桐叶落了,静美得像在轻轻说话……我突然好想您,想起文田的草木秋天。”
她握着手机,眼泪无声滑落。
柴锦锦说,语文教育的果实,从来不在试卷上,而在生命里——是多年以后,学生依然能感知美、表达爱、理解万物、共情人间的能力。
那些曾在课堂上被轻轻种下的种子,终于在另一个城市、另一个生命的土壤中,长出了感知美的能力。所谓语文,不就是如此吗?——它不在试卷上,而在往后漫长岁月里,一个依然能为一枚落叶心动、能为一句诗歌落泪的灵魂里。
在柴锦锦的课堂里,“爱生活”是保持敏感、“爱阅读”是学会共情、“爱写作”是勇敢表达。她相信,通过这样的教育,孩子们将不仅能掌握语文知识,更能学会如何热爱这个世界,如何在未来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柴锦锦课后辅导学生。
从“具象语文”到“未来学习”:让农村孩子也拥有飞翔的翅膀
柴锦锦老师深信,语文连接着生活与文字、文学与文化,更应当是一束光,照亮学生的现在与未来。而她自己不应只是语文教师,更应是一位通感教育的践行者——她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通过文字,活得更加丰盈、更加深情,同时积累丰富的言语经验,成为更好的表达者,能打通现在和未来,让语文成为通往未来的力量。
她常常思考:语文,能不能再真实一点、再温暖一点、再宽阔一点?
为此,她提出“具象语文”,把抽象的情感化作可触摸的体验,把沉默的文本变成可聆听的回响。她带学生用数学坐标轴描摹李白的悲喜,借郑振铎的《猫》叩问人性的明暗。她要让语文走出课本,走进生命。
近些年,她一直在尝试拓宽语文学习的边界。在内容上,她致敬中国传统文化,将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归类整合,在文化传承和理解、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上下功夫;创新古诗文学习方式,通过“原文研读、模块积累、主题整合、拓展思辨、当代应用”等五种学习策略,引领学生深度学习古诗文。
2019年,从广东省强师工程培训班归来,正赶上新增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学习。大家都说好难读啊,PBL?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团队合作?创造?带着这些思考,柴锦锦老师决定和学生一起做了一场温柔的“冒险”。
她带着一群农村家庭的孩子们,走进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壮阔岁月。没有沉闷的摘抄背诵,而是分组合作、绘制路线、讲述故事——他们以“勇者联盟”之名,重走那条充满荆棘与星火的信仰之路。
在最后的成果展示会上,有幅手绘作品定格了“飞夺泸定桥”事件:铁索上,一个战士深中枪弹正坠入河中,一个战士冒火继续铺设桥板,一个战士抓紧铁索艰难前进。孩子们认为这是最棒的“勇者联盟”,他们明白,原来长征是一个集体的胜利,也有逆袭的美丽。所谓勇,就是敢于承担责任。
和中考语文满分同学合影。
这次的尝试,让柴锦锦老师打破了之前的犹豫,坚定了未来要走的路。她认为,新的学习形式不应该只属于深圳、上海的孩子,也应该属于均安农村的孩子。他们也属于未来,他们值得拥有更好的能力。
“农村的孩子同样值得拥有项目式学习、批判性思维和创造的能力。”柴锦锦坚定地说。她通过具象语文和未来学习的实践,努力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她只是希望,通过这些看似“不普通”的教学方式,告诉每一个孩子:
你们值得被深情以待,值得拥有思考的权利、创造的能力、走向未来的底气。
哪怕你来自一个小小的乡镇,你心里,也可以装得下整片星空。
十三年来,柴锦锦带给孩子们的,从来不是标准答案,而是面对问题的勇气;不是冷漠的判断,而是温暖的共情;不是静止的知识,而是生生不息的热爱。
而她自已,仍在这条路上走着,步履轻轻,目光盈盈。
她知道:教育,是一场温柔的抵达。
而她,愿永远做那个摇桨的人,以语文为舟,以热爱为帆,载着孩子们驶向有光的前方……
编辑:邹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