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如何让书香自然浸润日常?

阅读不仅是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与生命丰盈的养分。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以身为范,带领学生品读文字之美?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阅读巧思。


@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中学 周春红:让学生爱上阅读

我开书单你来读。学生很多时候对读什么书感到很迷茫,也不知道自己对什么书感兴趣。老师可以在班里举办“我开书单你来读”的活动,请同学们写出自己爱读的书名,并且在课前讲述书中一段有趣的故事,激发孩子们读书的热情。

思维导图来比拼。老师可以号召孩子们用思维导图画出书中的人物关系,简要描述书中有趣的故事,并在班级外设置展示架,把有趣的思维导图全部展示出来,让孩子们成就感满满。

涂色菠萝来打卡。老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组,每组进行读书打卡大比拼。同时,可以定制一个菠萝形绘板,小组内成员只要读完一本书就可以涂色其中一部分菠萝。最后根据每组学生菠萝绘板的涂色进度,给予其相应的奖励。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翁祐实验学校 覃渝:校园“书”适圈,赋能“美”一天

沐浴晨读之光,唤醒美好。一日之计在于晨。用读书开启新的一天,可以帮助学生为一天的学习活动做好准备。安排每日固定的时间在教室进行晨读,既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律品质,增强学习积极性。

聆听诵读之声,对话经典。朗诵,是文字的有声表达,在与文字的互动中,能体会文化之美。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特性,在课前一分钟,可采用全班齐诵、个人朗诵等形式开展“背诵古诗词”“经典诵读”等活动。这样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丰富教学形式,还能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

图书漂流之旅,传递书香。图书漂流是一段奇妙的旅程,它是知识的接力,也是文化的传播。漂流,既可通过“以书换书”的形式,也可号召学生“图书分享”,丰富班级图书角。学生借阅图书的过程,不仅实现书籍资源的循环利用,还能拓展更广阔的阅读空间。在共读中,学生交流思想、表达体会、碰撞智慧。


@内蒙古包头市铁西第一小学 柳芳:以行动带动影响,让阅读“活起来”

营造阅读氛围。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学生们在书的海洋中探索的身影。通过丰富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集体阅读和分享。学校可以提供丰富的专业书籍,并在阳光读书吧开展教师集体阅读活动,让教师们共同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此外,定期举办读书心得分享会,让学生们有机会交流彼此的阅读体验和感受。通过分享,学生们能够更深入理解书籍,同时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特色活动和项目。开展特色班级活动,如“辩论赛”“故事会”“精彩十分钟”等,增强班级向心力和学生归属感。设立图书角、心灵长廊和作品展区,用书香浸润生命,滋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川省成都师范银都小学 陶涛:“读-行-创”,让书香从书房奔向山海

读,以书为锚在自然中定位知识坐标。科学阅读从“问题”开始,在学习植物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怎样观察一棵树》《种子的胜利》等书籍,引导他们用荧光笔标注自己的疑问。阅读不再是单向输入,而是带着任务走进自然。当他们蹲下观察蒲公英种子的飞行,翻开书对比风力传播的插图,用实验袋收集证据时,知识就逐渐在具象场景中扎根。

行,用脚步丈量书页外的科学真相。开展“户外读书”活动,让学生携带书和探索工具包。学习岩石与矿物时,他们化身“地质侦探”,对照图鉴敲击校园岩石,聆听书里描述的“清脆声”或“闷响”。学习昆虫时,学生举着《昆虫记》探索蟋蟀窝,亲眼见证书中所描述的场景。

创,将灵感种进现实的土地。阅读的终极目标是唤醒创造力。学生读完《怎样观察一朵花》后,开始制作花的标本,用花和叶创作植物画,作品中满含创造力。还有些同学以书籍为基础,开展许多创造性的实验。老师也可以开展“校园植物故事”活动,以校园植物为基础,鼓励学生为每棵树撰写“科学+故事”双版本名牌。


@湖南省长沙县青山铺广福中学 袁晓华:以书为舟,共赴阅读星河

教师示范,用阅读姿态点亮学生心灯。身教重于言传。课堂上,老师可以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与阅读感悟,将书中的金句巧妙融入教学语言。当讲解《朝花夕拾》时,可以展示自己标注得密密麻麻的书页,讲述反复阅读时的新发现;还可以带着喜爱的书籍坐在教室后排阅读,用专注的神情吸引学生目光。久而久之,越来越多学生会主动借阅书籍,课间交流时,也能听到他们讨论书中的精彩情节。

创意活动,让阅读从书本走向生活。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每月开展“沉浸式阅读日”,设置“名著盲盒”挑战,学生随机抽取经典片段进行演绎;举办“故事接龙创作会”;组织“校园读书漂流”,让书籍带着不同读者的批注在班级间流转。此外,还可以将阅读与实践结合,如读完《昆虫记》后开展校园昆虫观察,让阅读真正“活”起来。

环境营造,构建无处不在的阅读场域。要注重打造充满书香的校园环境。在教室设立“云端书架”,学生可以通过扫码借阅电子书;走廊设置“三分钟阅读角”,摆放便于碎片化阅读的短文集;班级墙报开辟“书影随行”专栏,展示学生的读书心得与好书推荐。还可以联合语文组推出“晨读十分钟”特色活动,用经典诵读开启每日学习,让琅琅书声成为校园最美的晨曲。


@广东省深圳市洪湖小学 胡熠玥:让阅读成为一件让孩子开心的事情

自走棋,激发阅读多巴胺。班级设计一套阅读自走棋,孩子可用每日阅读时长兑换走棋步数,如每日阅读达标自动前进1格,周末完成“好书推荐视频”可额外+2格,连续7天打卡触发“双倍步数卡”,鼓励家长每月至少陪孩子玩一次游戏,营造家庭阅读氛围。

合伙人,粘合阅读“催产素”。将完成必读书目挑战设置为师徒传承任务,班级达标可解锁集体观影日。这种方法在保障班级学生任务完成率的同时,也让学生产生了友谊。几轮任务下来,“催产素”带来的社交归属感便会推动着学生继续阅读。

推荐官,点燃阅读内啡肽。有了前两层“游戏”的铺垫,老师可以在中高学段鼓励孩子担任“好书推荐官”。在每期的“图书拍卖会”上,推荐官们得用三个理由说服别人积分拍书。想要成为合格的推荐官,把好书拍出好价格,让好书遇见好读者,少不了孩子的个性化阅读和理解。语言塑造思维,当孩子认可了自己的推荐官人设,也就迈入了阅读的新阶段。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陈跻云:书香浸润,构建呼吸式阅读生态

环境浸润,打破阅读场所壁垒。倾力打造班级的图书文化角,设立“流动书香站”,并配合每周好书漂流瓶活动,让图书在班级自然流转;开辟“碎片化阅读角”,将教材延伸文本、诗词卡片张贴在墙面的磁贴区,利用课前3分钟进行朗读;创建“声音图书馆”,周末由学生轮流录制经典段落音频,形成可扫码收听的有声书单。通过空间重构,使阅读突破书本形态,成为可听、可触、可分享的多维存在。

任务驱动,激活深度阅读体验。开展“经典故事游园会”,将《西游记》等书籍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场:学生化身人物角色参与“火焰山闯关答题”,每人一份“通关文牒”积累奖章,打卡剧情节点,解锁人物性格拼图。这种“游戏化阅读”与“沉浸式学习”的重构经典文本方式,实现了从知识输入到素养成长的转化,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化沉淀,培育终身阅读基因。实施“阅读存折”计划,通过APP的打卡功能记录每日阅读时长,生成个性化阅读地图;为学生定制“阅读成长档案袋”,收录读书笔记、同伴互评、家长寄语,毕业时汇编成个人文集。通过多维浸润,使阅读超越学习任务,升华为生命成长的自然节律。


@吉林省吉林市滨江南路学校 彭海英:书香三微风,轻启阅读梦

课前三分钟“随身播”。每生书包常备课外书,课前三分钟化身“小主播”,用“1句推荐+1段朗读”点燃同伴兴趣;班级悬挂布艺“流动故事袋”,每日投放5本精选绘本,课间自由取阅打造无压力阅读圈。

班级读书“能量站”。设计卡通阅读存折,每日阅读20分钟获1枚家长签章,50章兑换“午休故事大王”体验券,100章解锁“图书馆小馆长”职务;每周五开放“书香银行”,积分兑换激活持续阅读内驱力。

家校共读“光合圈”。发放床头亲子共读卡,每日固化睡前仪式;每月发放“故事盲盒”书袋,用未知惊喜缓解选书焦虑;教室墙面设“阅读树”,每读完1本书挂1片叶子,家长群同步更新电子树,家校共育见证书香年轮的自然生长。



编辑:李开达

来源:人民教育

扫码下载

知识产权及侵权行为声明:

未经顺德+APP应用平台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APP应用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顺德+APP应用平台相关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APP应用平台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若发现顺德+APP应用平台有内容侵权行为,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处理。

关联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