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快一个月了,老师们有时会发现,面对新的学习内容、新的任务和挑战,不少学生可能会打退堂鼓:“我不行”“我做不好”“还是算了吧”……存在这种情况的学生,往往是受到了畏难情绪的影响,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动力去面对困难。那么老师或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化解畏难情绪,勇敢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挑战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全国各地老师们的小妙招吧!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陈跻云:三步认知,让“难”迎刃而解
敞开心扉,认识难。畏难情绪的产生,往往由人们错误的认知导致,认为这个困难如大山一般无法翻越,心中畏惧,自然无法直面困难,更别提迎难而上了。作为老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性地认识困难,可以通过名人故事讲述、排演励志剧场、与自我对话等方式,做好积极面对挫折的心理建设工作,给予学生直面困难的勇气。
逐步设梯,消解难。当学生遇到一个比较难完成的任务时,可将任务进行分解,将大任务分解为几个阶段性的小任务,并提供任务支架,设置阶梯,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在完成每一个阶段后,及时总结回顾,多给予正向反馈。在此过程中,可利用班级的平行影响,将一部分自驱力和行动力较强的学生作为榜样,提供成功的经验,带动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的学生,这样在师长与朋辈双管齐下的推动中,逐步克服困难,并养成攻坚克难的坚毅品格。
制胜心态,迎接难。任何人在面对挑战时都要有一种心态,叫制胜心态。这种心态是获得一次成功时产生的,当一个人付出了很多努力,收获成功时的喜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它能激发出一个人内心对成功的渴望。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制胜心态,创设可能成功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制胜心,这样在面对困难时才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决心。
@四川省成都高新区银都紫藤初中学校 李玉蓉:“三个一”策略帮助学生化解畏难情绪
一次成功体验。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成功的体验。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简单、容易完成的任务,让学生能够轻松地获得成功。例如,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先从简单的题目开始,再逐步增加难度。这种成功的体验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有能力克服困难的。
一次正确归因。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可控的因素,如学习方法、努力程度等,而不是不可控因素,如智力水平、运气等。通过正确的归因,学生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帮助他们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通过调整策略和方法来克服困难。
一次正向激励。在学生取得进步或克服困难后,教师应及时给予正向的激励和反馈。这种激励可以是口头表扬、物质奖励,也可以是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挑战。正向激励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加愿意面对和克服困难。当学生获得正向激励时,他们会发现原本看似艰巨的任务其实并不那么可怕,畏难情绪自然也会逐渐消散,从而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最终促进个人成长。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沙溪第一中学 陈玲:克服畏难情绪的三招
降低难度,逐层攻克难题。有些时候,任务难度较高,会非常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将任务难度调低,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分层布置,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部分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逐层“打怪升级”中找回并提升自信心。
羊群效应,提升集体自信。羊群效应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人们常常在追随中找到安全感。一个群体如果在老师的引导鼓舞下团结一致,那么会大大提升群体中不太自信的学生的自信心。班主任可以多多开展一些集体性活动,通过提升班级凝聚力、集体荣誉感来提升班级自信心,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特设奖项,找回个体自信。想要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很重要,在不同的赛道上每个学生都有截然不同的表现。老师们可以设置特别的奖项,比如“乐于助人奖”“最佳绿植养护奖”等等,通过颁发这些小众奖项提升学生的集体价值感和认同感,鼓励学生敢于克服恐惧,迎难而上。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黄楼乡罗庄小学 李奇帅:在接纳中感受,在激励中突破,在自信中分享
首先,教师需认识到学生对困难的恐惧乃人之常情,是心理上的自然反应。面对挑战与难题时,任何人皆可能产生不安或恐惧。因此,教师应构建一个安全、包容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
其次,教师可借助任务分解、逐步指导的方法,助力学生战胜对困难的恐惧。将复杂或艰难的任务拆解为若干小步骤,让学生逐一完成,并在每一步骤完成后给予肯定与鼓励。如此,学生能逐步建立自信,克服对困难的恐惧。
此外,教师亦可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培育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遭遇难题时,教师可引导他们分析问题的根源、可能的解决策略,并鼓励他们尝试多种方法。通过实践,学生将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从而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与信心。
最后,教师亦可借助树立典范、分享成功故事等手段激励学生。让学生目睹周围同学或前辈如何克服困难、取得成就,可激发他们的斗志与信心。同时,教师亦需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具有价值。
@江苏省昆山高新区汉浦中学 俞艳君:教育三重奏——倾听、引导、榜样
倾听是基础。当学生遇到困难,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不仅是对他们的尊重,更是对他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支持。这种倾听的艺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关怀,有助于他们减轻内心的负担,勇敢面对挑战。
引导是动力。引导学生看到问题的积极面,教会他们从挑战中寻找成长的机会。当学生学会了这样的思考方式,他们对待困难的态度会发生根本性转变。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挑战,变成了值得期待的机会;原本让人沮丧的失败,转化为了宝贵的经验。
榜样是激励。老师的行为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老师通过展示如何积极应对困难,能为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激励他们以更加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这种影响是深远且持久的,它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业成就,更关乎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山东省临清市京华中学 相焕香 赵杨:共情+信任=带出困境
追根溯源。当孩子表现出畏难情绪时,我们要及时察觉到,然后多方面了解情况,从家庭、同学等渠道入手调查,知道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才能对症采取措施。
换位思考。当了解到孩子遇到的事情,我们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我是孩子这时候需要什么,需要父母老师如何帮助我。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我们当大人的想当然地进行处理,要充分尊重孩子,照顾孩子的自尊心。
产生共情带出困境。充分了解情况,并制定合理的解决计划后,我们就可以跟孩子坐下来聊聊了。用朋友的姿态与孩子交流,站在孩子的立场与他一起分析现状,从出现畏难情绪的原因,到克服困难的措施和方法。要让孩子知道,他不是一个人面对困难,身边有父母、老师、同学等,遇到任何困难他都可以请求意见、寻求帮助。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小水小学 孙莎莎:俯下身,与孩子一起共渡难关
在我看来,孩子的畏难情绪,包含对未知的害怕、对失败的恐惧以及对自我的否定。作为老师,我们需要俯下身,成为孩子,倾听孩子,引导孩子,帮助孩子。
感同身受,接纳孩子。有个孩子今年新入学,开学第一周每天都哭,我发现后,每天早上在校门口等她,她哭,我就抱抱她,问她原因,她觉得学校没有爸爸妈妈、没有熟悉的小伙伴,我告诉她,班主任很想她,同学们都在等她,并跟她说,老师小时候也哭过,擦干眼泪,慢慢发现校园生活的快乐美好。慢慢地,孩子勇敢起来了,现在可以自己上学了。
追根溯源,解决问题。有些孩子在学习时表现出的畏难情绪特别明显,尤其是在遇到不会的题的时候。这个时候,作为老师,我们要追根溯源,帮助孩子补补基础知识,并告诉她,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家校合力,助力成长。孩子所有的外在表现,我们都要及时做好家校沟通,孩子是我们的学生,更是家长的宝贝,老师的时间精力有限,我们需要把自己的解决方案与家长一起贯彻执行,帮助孩子渡过心里的难关。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昌小学 朱彦妮:用好三点,助力学生迎难而上
发现学生的畏难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要会观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难点。观察学生思考的表情,在学生思考许久愁眉不展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助力学生的挑战点。教师可以适当降低难度,把学习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让学生能够顺利达到“最近发展区”。比如背诵一篇文章,可以分几次背诵,让学生有实现学习目标的信心。
激励学生的成长点。学生克服困难后,需要老师及时确认,进而可以激励学生。比如用过关卡,完成一个任务盖一个章,集满十个章可以抽奖。或者用精神激励,给达标的学生颁发奖章。
编辑:李开达
来源: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