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顺德优秀传统文化,继续讲好顺德故事。6月18日,顺德区老年干部大学2024年度《顺德记忆——寻找家乡的故事》专题游学第三期活动来到乐从小布村。近30名老干部在顺德文化学者李健明的领学下,一起探寻“科举村”小布的文化历史故事。
小布村何氏大宗祠有什么特别,旁边的乡约是什么意思,宗祠前面的虞部里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小布何氏走出多少名进士,多少名举人吗,你知道小布名字的来历吗,小布古码头有什么作用,小布村为何会出现中西合璧的欧洲小古堡?……
一路走,李健明一路讲解。据介绍,乐从镇北边的小布村,同样是南宋后期战乱年间北来此地开村定居,历史上曾有个名字叫“桂圃”,隶属平步堡,所以直到今天,小布村口牌坊上依然写着“小布桂圃大道”,桂圃大道的确是一条大道,但也点明了小布村曾经的历史。
村中的何氏大宗祠是小布何氏始祖祠堂——世美堂,据清宣统己酉年重修的史料《桂圃何氏族谱》文字内容推测,始建约明初永乐年间即1402-1424年,典型广府祠堂建筑形制,坐北朝南,三进五路,别致之处在于宗祠与主体建筑没有青云巷相隔,均进深两进,正面有五个门口,俗称“五庙”。
何氏大宗祠所使用的四方形瓦当,周边是博古纹饰,中间阳刻篆体倒置的“福”字,这在顺德地区属于独一无二的瓦当形式,在岭南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
何氏大宗祠门前的广场上还保留有7对旗杆夹,村民们把这里称之为“举人台”,明清时期珠三角一带的民俗是谁家子弟若中举,便要在家族祠堂前竖立旗杆夹,上面挂写有中举人姓名和名次的旗帜,这对整个家族而言,都是非常有仪式感和自豪感的事情。小布村明清时期共计中进士9名,举人13名,贡生7名,当年何氏大宗祠前面的旗杆夹总共有22对,现存7对,这不单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更是村民们督促家中学龄孩童勤奋用功读书的直观教育基地。
小布村的大姓是何氏,“读书循理勤俭和顺”是何氏家训,并凭家族之力令小布村成为顺德乐从闻名的“举人村”。一家三代皆中举的何球一家,设立了“累朝恩宠”牌坊,以表皇朝恩典,这是顺德罕有的明代牌坊,见证了明清两朝期间小布村“科第之乡,仕宦林立”的辉煌盛景,今时今日已残了半边的“累朝恩宠”牌坊依然矗立在东平水道旧小布码头旁。
“以前看祠堂,很多细节平时也没关注到,讲课老师对历史文化研究很透,讲得很细很全面。”老干部黄群说,通过游学,让自己接触到现场,学习到很多。
“通过这次游学,感受到我之前对乐从的了解浮于表面、比较肤浅,之前对乐从商业了解多,但对人文和民生了解少,以后将深挖乐从,用自己的文字、图片和我的眼睛告诉身边的人更厚重的乐从。”在顺德定居30年的老干部李梅华直言,游学活动,让每一个人从书本、课堂中走出去看一看,打开了她认识顺德新的“大门”,也希望中小学生都来小布看看,感受古人的求学艰难路,获取前进动力。
“游学活动很火爆,区老年干部大学已发招募通知,我刚好看手机,马上点进去报名,迟一点就可能抢不到这次名额了。”这已经是第二次参加现场游学的老干部区思伟,觉得游学活动很有意义,开阔了眼界,认为这对于顺德文化的思考与保存及传承有很大作用。“大学很多活动和课程设置有水平,过程的组织和人员配备都很好。”区思伟也为区老年干部大学点赞。
“时机成熟的话,我们也会推出外出顺德的游学活动”,顺德区老年干部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系列游学活动,就是让老干部走出室内课堂,走到基层,走到现场,近距离深入各个镇街、村居,感受岭南文化、祠堂文化、古建文化、红色基因,深入了解顺德,传承弘扬好顺德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讲好顺德故事。
编辑:万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