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世界读书日”,我终于翻开了马尔克斯的遗作《我们八月见》。
在马尔克斯的作品里看到“八月”,就能想到拉美的闷热、潮湿,所以一看到这个书名,仿佛是马尔克斯在发出邀请。但是据说作者本人并不想发表这部作品,是作者的儿子在他死后交给出版社发表的。
我读过的马尔克斯作品不多,只在中学时期读过他最有名的《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还有一本短篇小说集《礼拜二午睡时刻》。不用想也知道,一个中学生很难读懂马尔克斯的作品。
《我们八月见》讲述了成熟已婚女性每年八月前往埋葬着她母亲的小岛并每次都结识不同的情人的故事。这部作品我是比照着《霍乱时期的爱情》看的,还记得高中时班里传阅这本书,在那个两性关系朦胧但又荷尔蒙作祟的年纪,几个同学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一个睡了六百多个女人的男人,说他为初恋保留了童贞。”这次的新作品,马尔克斯全程从女性视角讲述故事。
不知道是否因为女性视角的原因,我很顺利地在一个午休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当然作品本身篇幅不长)。第一个情人留下的20美元像是个借口,一个让安娜用耻辱来掩盖羞愧的借口。第二个情人隐藏的罪犯身份,像是在警告安娜会堕入深渊。第三个情人是老相识,让安娜稍稍清醒。和第四个情人在一起,像是安娜对生活的报复,更像是她彻底自由了。
看起来,安娜的心路历程非常完整。第一次出轨后,安娜也意识到丈夫仿佛有过不忠,第三次安娜从小岛回家后,丈夫的不忠事实被撕开。但日子依然过着,只是这对夫妻貌合神离,到最后,安娜不再纠结于在小岛上结识的情人,也明白了为何母亲一定要埋葬在小岛上。她将母亲的尸骨带回家,告别了小岛,告别了过去。她看到棺中人和曾经的自己一样,穿着婚纱,戴着名贵珠宝,最后化为腐坏的骨架——被单调但藏污纳垢的生活吸走了精气。
以上是我个人对作品的看法,不代表任何观点。只是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解读像是在看言情小说,尽管马尔克斯本人也说过,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在写爱情。
我自觉对马尔克斯的作品感悟得太过浅显,但又看到别的读者说他的作品流俗了:“一夜情”的故事烂俗不堪,经过《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那种大开大合的场面,《我们八月见》用小开口、小场面,只能用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来评价。
这让我不禁想起《飘》和《荆棘鸟》,这两部作品经常被拿来比较。不能简单地说哪部作品更好更经典,但我始终觉得,《飘》里的女性意识更加饱满,可能也和所谓“大开大合”有关。
编辑:黄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