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在顺德 | 顺德流水人家旁,几多古桥在……


编者按:龙舞飞扬开新篇!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无论身在何方,一句“龙的传人”,让我们心生自豪。当龙年的步伐越来越近,让我们开启一场寻“龙”之旅,聆听“龙”在顺德的故事,了解“龙”的文化,感受顺德更多魅力!


桥横知几世,往来忆当初。


顺德是水乡,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水网密布、河道纵横,因此在沧海桑田的巨变中,留下了很多古桥与故事。


图1:顺德各式各样的古桥横卧水上(“辉ge”摄).jpg

顺德各式各样的古桥横卧水上(“辉ge”摄)


各式各样的古桥,或如练淌水,或如虹卧波,或如龙在天,历经风雨洗礼以及城市变迁,是最能反映顺德地理环境的历史遗存,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递者,更是连通古今的历史物证。


龙是传说中的鳞虫之长、统管水族,作为水乡,顺德名字中带着“龙”字的古桥更是不少,或在桥身、栏柱等上雕刻石龙,希望桥在连接空间,跨越山海的同时,也可威慑水族,使之不敢兴风作浪,承载着人们朴素的信仰和梦想。


见龙桥


图2:左滩见龙桥(李海廉摄).jpg

左滩见龙桥(李海廉摄)


提起“见龙桥”,第一时间想起的是龙江左滩龙田海旁街那一座伫立了四百多年的古桥。它始建于明末清初,时间的沉淀也为它编织了不少与关于“太子、皇子”相关的传说。


但你知道吗,在北滘槎涌高桥路南、北滘林头牌坊街、容桂四基迎阳街、勒流西华村见龙门牌坊旁,都有一座见龙桥。它们都是清代建筑风格的石梁桥或石孔桥,麻石、红砂岩砌筑,连通着不同区域。


图3:华西村见龙桥(“见佛闻山”摄).jpg

华西村见龙桥(“见佛闻山”摄)


勒流西华村甚至结合见龙桥、见龙牌坊、大榕树、梁氏大宗祠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独树一帜的“见龙文化”,古河一道,小巷悠悠,青石板路,人间烟火。


跃龙桥


图4:杏坛上地跃龙桥(马彦良摄).jpg

杏坛上地跃龙桥(马彦良摄)


相较于“见龙”,“跃龙”是命名第二多的古桥,比如有容桂四基华光庙前的跃龙桥,以及杏坛上地前街、北滘莘村建设路、林头龙船基街的跃龙桥,都是清代建筑风格。


其中比较特别的是莘村跃龙桥,它的墩上出麻石组榫辅助支撑桥面,是顺德其它同类型的桥梁比较少见的,对桥梁的研究、实际应用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起龙、引龙、护龙、聚龙……


图5:古朗天市街引龙桥(“依然沧海”摄).jpg

古朗天市街引龙桥(“依然沧海”摄)


在顺德古桥中,带“龙”字的还有勒流众涌村桥东起龙桥、杏坛古朗天市街引龙桥、北滘龙涌桥头大街护龙桥、北滘林头贞洁坊南边的聚龙桥、乐从沙边腾龙桥、杏坛马东镇龙桥、杏坛青田青龙桥、北滘马村聚龙桥、北滘龙涌龙光桥等。在阡陌纵横的乡村里找到它们,不少桥上还留存有桥联,其内容有记载修桥年代的,描述桥址风光和地理位置的,也有吟诗赋词的,文字神韵和意境中,可得到许多艺术享受。


图6:北滘龙涌龙光桥(“见佛闻山”摄).jpg

北滘龙涌龙光桥(“见佛闻山”摄)


踏上桥面,穿越百年时光的古朴韵味迎面而来,有的虽然形制简朴,但功用持久,多年来仍是人们生活出行必不可少的部分;有的包含风霜,已经历多次修缮重建;有的廊檐上刻着全村风貌的长卷壁画,尽展水乡风韵,如镇龙桥堪称马东村的“清明上河图”,它们如一条条纽带,为水乡风情注入独有的生气。


仿古石桥


图7:龙眼顺龙桥.jpg

龙眼顺龙桥


除了古桥,顺德还有一些近年建设的仿古石桥,也以“龙”命名,龙江世埠沿江路的龙聚桥,勒流龙眼的顺龙桥、迎龙桥,虽然新,但都因地制型、融入环境,体现着人们适应山水的智慧,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图8:走进乡村,寻桥问迹(“雕刻时光”摄).jpg

走进乡村,寻桥问迹(“雕刻时光”摄)


桥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也许当年的风采不再,但它们仍旧挺着脊梁诉说着百年的风雨沧桑,从最原始的古桥、到后来的仿古石桥,再到如今遍地开花的梁桥、拱桥、索桥,每一座桥都有自己的风韵和特色。


新春佳节,走进乡村,寻桥问迹,或许会有更多惊喜收获。


编辑:李小妮

扫码下载

知识产权及侵权行为声明:

未经顺德+APP应用平台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APP应用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顺德+APP应用平台相关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APP应用平台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若发现顺德+APP应用平台有内容侵权行为,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处理。

关联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