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80年代中国作家“顶流”,我想热度正盛的“潦草小狗”余华必然在列。
有人说,曾经为他的文字掉了多少次眼泪,现在就会被他说的话笑死多少次。
在《活着》里,徐福贵经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最后只剩一头老牛与他相依为命;可他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他是那样的微小又平凡,在大时代中沉浮漂泊,却依旧闪耀着那一份坚韧与顽强。
《许三观卖血记》则像是更具现实意义的“活着”,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微尘许三观,遭遇天灾、人祸、意外,不得已一次又一次卖血,才换回来一砖一瓦,为家人搭建起庇护所,而他的生活早已变为满目疮痍的废墟。现实生活中,无数奔波劳碌的普通人,又何尝不是在经历他吃过的苦呢。
当我们屡次被他的笔下的人物与故事感动,却又发现,创作出这些苦情角色的作者,却是一个乐观豁达的阳光小老头。
于是,如今的余华是更多人的“知心小狗”,将冷寂的“神坛”变成热闹的“广场”。
中国文坛里,弃医从文的不止鲁迅、郭沫若,余华也是。余华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名乡村牙医,长达五年的时间,一天八小时都要面对“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也就是人们的口腔,这样的生活枯燥、无趣。
后来看到县文化馆的人在大街上游荡,觉得这工作很好,便开始写小说。小说发表后他被调去文化馆工作,上班第一天就故意迟到两小时。去了以后发现自己竟是第一个到的人,于是暗自窃喜:我来对了。
这段采访,让余华第一次被流量拽进大众视野。从此,除了作家,他还是喜剧人、相声演员、年轻人的精神导师……他经历过苦难、能叙述苦难,却又超脱苦难。他不说教,不标榜自己的地位,总是谦逊,又积极。
“我的读者通过作品所了解的那个叫余华的作者,在他们心中是一个沉闷的、一脸苦相的、带有一点抑郁症,或者是一个阴郁的人。结果他们后来发现(我)是一个相反的人,他们可能是因为这个反差(喜欢我)。”
我们喜欢余华身为文学作者笔下生动的故事,但更爱一个严肃文学创作者的松弛。
编辑:张紫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