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说到在顺德吃喝玩乐,找一个真正属于年轻人“生态圈”,个个都在摇头,你问我,我问你,就是没有答案。但最近比较让人惊艳的是,仅仅大半年的时间,容桂渔人码头就是另一番光景,变成了顺德版的广州荔湾太古仓。
前两年,渔人码头连同旧马路一带动工改造,刚开始时做得确实不怎么样,形式的变化多过于结合实际需求的改造。渔人码头刚开始时也只是做了沿江那几十米空间的变化,当时最多人的评价就是:“是一个适合一次性打卡的地方”。而如今,在前几年大多数人评价顺德没有适合年轻人的地方的压力下,渔人码头延长了原本的“沿江线”,连通食品厂改造,做成了别具一格的“水上码头”,各种有强调的娱吧和文艺店开了起来。现在一到晚上,那边的车流人流就是水泄不通,加上最近政策支持的“摆摊经济”,在沿江线那里也停满了卖各种小东西的“汽车后尾箱摊位”,经常是人挤人的状态。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这些人流车流,95%以上都是年轻人,甚至会让人想要问问,是不是容桂的年轻人,甚至说大良的年轻人,都跑这里来了?毕竟目前看大良,年轻人打卡的地方也就是几个大商圈的网红饮料店,吃喝之外,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有气氛,有共同爱好,有情调的地方一起撸猫遛狗,一起手游瞎聊,在这一点上,大良目前还没有比像容桂旧时光项目一带做得更出色的地方。
美中不足的是,目前来说,容桂有些浪费这一项目的成功了。首先,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一带项目的打造走的全部都是文艺风,让人有些视觉疲劳。柴油机那里尤其浪费,目前人气可以说是带不起来的。而渔人码头,去年食品厂做起来的时候人还是蛮多的,但目前也是比较冷清的,走进可以发现里面清一色是餐饮店,什么中西餐,饮料店,甚至泰国餐什么一大堆,其他的就是零星的什么花店之类,甚至于现在从南岸公园一路走到渔人码头,几乎全都都是以吃的为主,其他小玩意或者实物实体店真的太少了,消费的多元化完全得不到满足。
其次,既然目前做到了对年轻人的集聚,但在有效性发挥方面几乎为零。“生态圈”有了,却没有培育和孵化的意识。现在,很多人看到了容桂这一带优势,不少年轻人都想着借此做项目,但如何做?方向在哪?助力在哪?没有头绪!大家都一窝蜂往这里钻,但清一色只随从大流在其中,始终会钝化和消耗掉这样的资源。现在,食品厂那里相对比较冷清,尤其是往里走的一些店铺、楼层还没有用起来的,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强化对这些空间的利用,引入项目孵化指引和培育,做成年轻人“生态圈”孵化基地,结合需求和多元化发挥更多年轻一带的创意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