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晖园的造园意念还有这些历史变迁!


所谓“岭南名园数清晖”,清晖园正是顺德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清晖园从私家园林到城市公共空间,都经历了什么变迁呢?


据史料记载,至清末,顺德园林建筑计有68处,其中有大良清晖园、帆园等16处,陈村有玩芳园等19处,龙江有梅花庄等7处等等。这些曾经在顺德星罗棋布的园林名胜,大都因年代久远废弃或被改为民居,现存完整的只有清晖园一家。


图片1.jpg


清晖园前身为黄氏花园,是明天启元年(1621年)顺德杏坛镇右滩村状元黄士俊为了光宗耀祖而在大良城南门外的凤山脚下修建的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清乾隆年间,黄家衰落,庭院荒废,而后由当地进士龙应时购买并传于其子龙廷槐和龙廷梓。龙廷槐将所得黄氏故园的中部改建为清晖园,龙廷梓所得部分由他的儿子龙元僖兴建为龙太常花园和楚香园。嘉庆十一年(1806年),龙廷槐的儿子龙元任请江苏书法家李兆洛书写了“清晖园”三字塑于园的正门上方,以喻父母之恩如日光和煦照耀,自此得名清晖园。


后来,龙太常花园的继承人家道中落,被一经营蚕种的曾姓生意人购买并改名为“广大园”。经过应时、廷槐、元任、景灿、令宪五代人的多次改建、扩建, 逐渐形成了格局完整而又富有岭南特色的私家园林。以清晖园为标志,龙家逐渐由龙应时算起发展到兴盛的顶峰。抗战沦陷期间,园主人龙渚惠死后,庭院一度荒废。


图片2.jpg

(摄/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摄影-边人”)


历数清晖园的变迁,其造园意念由于主人、功能的不同而经历了四次主要的转折。 


(清晖园前身)建园之初,主要是作为李文田高中状元后荣归故里、光宗耀祖的一种意图表达。而到了龙氏家族所有时,这里是同时兼作生活起居和进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龙家为大良名门望族,一门三进士,必然十分重视子孙的教育。所以,园林中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和文墨气息;其次,不同于江南园林的轻灵、脱俗,清晖园始终着眼与世俗的人间生活,隐逸的趣味被局限在一定程度之内,因而该园被塑造成一个典型的生活园。


几经变迁,清晖园现在不再是私人所有而成为公共的场所。解放后龙家后代弃园移居海外,清晖园在1959年重修后作为一个政府招待所,主要接待国家领导人或者外宾参观。例如,在1965年郭抹若、1984年邓小平等重要领导人都参观过清晖园。而由于清晖园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对普通游客开放,因此在1996年的扩建过程中,其造园意念也考虑到旅游的需要而“集岭南园林之精华,博采众家之长”,增加了北园等新的景区。现在,清晖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每年的参观人数达25万,并于2007年11月成功升格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一般来说,岭南古典宅第式园林布局为了适应人多地少的特点,园林空间比较单纯,不作过多分割而刻意追求幽深意境,强调营造朴实的生活、休闲空间。始建的清晖园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其占地面积仅为6600m²左右,如龙令宪在诗《清晖园》中写道:“我园清晖,在城南隅。有馆有池,八九亩余。”收归国有后,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游览、接待要求,清晖园在不断的修缮和扩大。解放后六十年代的清晖园扩建到9795m²,1998年的北园增建工程更令清晖园的面积达到了22000m²,规模位居岭南四大名园之首。


图片3.jpg

(摄/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摄影-边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龙家后人移居海外,清晖园一直荒弃而无人管理。60年代修复后,由当时的顺德县外经贸部门代管。改革开放后成立了清晖园管理有限公司,专门负责重要领导人和外宾参观和食宿等(实际是一个招待所)。2000年, 顺德区文体局成立了清晖园管理处,才真正聘用专门的管理人员共11人(含保安),全面负责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管理处的成立,体现了清晖园作为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真实身份和应该受到的重视。


来源|综合整理

编辑|林伊敏

扫码下载

知识产权及侵权行为声明:

未经顺德+APP应用平台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APP应用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顺德+APP应用平台相关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APP应用平台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若发现顺德+APP应用平台有内容侵权行为,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处理。

关联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