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朋友在欣赏许多书画作品时,都会留意到纸上会有一个小小的红印。这些红印都是来自书画家们自己持有的独一无二的印章,制作这些印章的人我们通常给他们一个名字“治印者”。
而在顺德,治印者不多,但只要一出手就能“大杀四方”。例如,中华民国成立前夕,制作出“中华民国”象牙国玺的杏坛人尢列。而在新中国解放后,顺德也出来了一位现代著名女书画篆刻家:谈月色。
谈月色
谈月色,原名谈古溶,是北滘龙涌人。她曾把名字改为谈溶溶,意取“梨花院落溶溶月”;后来更名为“月色”,意取“惟向旧山留月色”。如果要给这位拥有诗意名字的书画篆刻家一个定位,她无疑是一位奇女子。由于她出生的时间为亥时,迷信的父母就将她送到广州檀度寺寄养,以消减邪孽。十五岁时,她削发为尼,从此过上晨钟暮鼓的孤寂生涯,直到三十一岁她才选择还俗,重返红尘。
谈月色喜欢探梅画梅
谈月色非常喜欢梅花,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她曾经在五年内三次在广州罗岗探梅观花,多次到六榕寺徘徊梅下。后来,她还远赴苏杭看梅,然后折一枝梅花回来,日观夜思,挥毫临摹。她还很自豪的拿“一树梅花一腹稿,于卿收拾写生材”这一诗句来形容自己。谈月色一边观梅,一边研究吴昌硕、扬州八怪、黄宾虹、吴昌硕的绘画笔法。在1935年她绘就了一幅《蟠龙梅通景》,引起了轰动,谈月色也一举获得了“梅王”雅称。
许多人专门来找谈月色刻章
谈月色画梅厉害,而印章篆刻也不差。她研习多方技法,深得古今大师神髓。印章风格流利秀劲,当时全国共有二十一个省区的文人雅士都求印门下,那场面真的十分轰动。几十年来,无论是李宗仁、李济深、程潜等政要人物还是蔡元培、柳亚子等文化名人,私人印章多出自谈月色之手,并赢得人们由衷的尊敬与推崇。建国之初,柳亚子向毛泽东主席热情推荐谈月色的篆刻。后来,国家民政部通知谈月色为毛泽东主席治印。谈月色为毛主席雕刻两枚印章,分别为“毛泽东印”、“润之”,并再刻上一小行“刻奉润之主席,睿见存念”边款。
能够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做出令人侧目的成就,谈月色为之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的信念值得我们去学习以及点赞。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这位本已削发出家,选择常伴佛灯的女子再入红尘呢,让我们后续再来细品她的故事吧!(梁敏贤)
下期阅读:《现代“赵明诚”和“李清照”的浪漫爱情故事,在顺德上演....》
内容 |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