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容桂小食,你还记得几个?


都说容桂人会吃、爱吃,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得吃,但有些容桂小吃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被我们渐渐遗忘,想吃恐怕也吃不到了……


上佳市“乌豆糖”


640.webp (4).jpg


大家可能不清楚,早在上世纪初,容桂人就已经制作“黑色食品”了,比起今日倡导的健康“黑色食品”足足进步一个世纪,这“黑色食品”就是经典的容桂特产乌豆糖。


乌豆糖,据说由容桂上佳市一家家庭作坊发明。其主人以制作米砂饼,花生糖为生。有一年花生失收,无以为计的主人尝试用乌豆代替花生。乌豆具有驱风补血的作用,那时乡间妇人营养缺乏,喜欢用乌豆煮糖水补充体质。主人灵机一动,用乌豆、黄糖、麦芽糖、芝麻、面粉精制而成“乌豆糖”,食品刚推出市面便大受欢迎,其美味甘甜,营养丰富,食用后齿颊留香,特别受到当地缫丝女欢迎。后来一传十,十传百,乌豆糖一度在省、港、澳畅销。


北潮“麻糖头”


640.webp (3).jpg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潮街,是彻头彻尾的商业步行街,那时街道两边的档口密密麻麻,风味小吃数不胜数,其中令人难以忘怀的要数“麻糖头”。“麻糖头”用料是冰花白糖、花生、杏仁、果仁、芝麻、面粉等,其制法神秘,据说整条北潮街近三百多个档口,仅有两、三家懂得其制作方法。


“麻糖头”入口香酥柔软,味道香趣,食后回味无穷。那时省、港、澳到容桂做生意的商贩,每次都要买几包送给亲友,许多当年尝过“麻糖头”的老人,都说“麻糖头”比“巧克力”更有滋味。“麻糖头”延至八十年代在北潮街还有档口售卖,可惜今日已经很难品味了。


圩头“鸡球大包”


640.webp (2).jpg


容桂早在清末,就形成三圩六市,一是北潮圩,二是上佳市圩,三是翠竹圩,由于北潮圩最具规模,被称之为圩头。每逢圩期,天未亮,摆卖人就将货物肩挑担抬至圩场摆设,俗称“走圩”,其余来圩场购买东西或凑热闹的就叫做“趁圩”。


圩期当日,走圩、趁圩人数众多,是茶楼争夺生意的时候,由于生意竞争激烈,茶楼老板各出奇招,以美味茶点招揽食客。


当时圩头四大茶楼之一的昌记,到省城大三元酒楼取经,创制“鸡球大包”,用鸡肉、冬茹、腊肉、火腿、优质面粉精心制作,由于配料精、味道佳,一时客似云来,其他酒楼纷纷前来“偷师学艺”,“鸡球大包”顿时成为茶楼一盅两件的热门货,不少走圩、趁圩的人,都以能吃到“鸡球大包”而心情舒畅,“鸡球大包”也渐渐成了顺德以及邻近县市的传统茶点。


三角市“财记牛奶”


640.webp (1).jpg


三角市是容桂旧时代六市之中的大市,位于今日旧马路的中段,是容桂直街、果栏街的汇合出口,那时在三角市附近的高楼巷口,有一间很有名气的奶品店叫“财记牛奶”。由于位于三角市,故远近来往的人又叫“三财牛奶”。店老板为人诚实、待人和蔼,对牛奶制品精益求精。


“财记牛奶”采用水份含量少的原装牛奶、新鲜鸡蛋、冰花白糖、生姜汁等搭配搅拌,严格掌握火候,口感独特,清心润肺,香浓柔滑,令人有一种愉悦的享受,因而美誉远播,名扬省城。


据说有一位在省城来容桂做生意的商贩,登门“财记牛奶”拜师,学成技艺后在广州十八莆挂出顺德财记牛奶招牌,生意也十分红火。时至今日,不少老人还说三角市“财记牛奶”可以媲美凤城“双皮奶”。


“棠记烧鹅”成名



说到“深井烧鹅”,大家都会垂涎欲滴,其实在上世纪初,容桂也有一档招牌响当当的烧鹅,可以媲美“深井烧鹅”,那就是“棠记烧鹅”。棠记从十多岁起经营烧卤食品,积累了数十年的精良技艺,他烧制的明炉烧鹅,以质优价平、风味独特赢得人们的称美。


“棠记烧鹅”选用肉质肥美的鹅只,选购回来后再用谷物喂养三、五天才宰割,经过十几道严格的工序烧烤,香酥甘美,美味缠绵。来容桂三圩六市的商贩无不惠顾“棠记烧鹅”,但凡经过容桂港口的船只,每次泊岸,都慕名前来尝试“棠记烧鹅”。从那时起,“棠记烧鹅”早已享誉盛名。


素材|网络综合

编辑|张敏

扫码下载

知识产权及侵权行为声明:

未经顺德+APP应用平台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APP应用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顺德+APP应用平台相关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APP应用平台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若发现顺德+APP应用平台有内容侵权行为,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处理。

关联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