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网视点:美味与回味之间,或许就差一个故事


□则鸣


    编前语:我们推出《城网视点》评论栏目,表达城网及关心热爱顺德的网友对顺德发展、建设的点滴思考与建议,对顺德的每一个进步鼓与呼,为顺德的每一步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希望为这座城市的更加美好贡献我们共同的智慧。


  正值火热美食周,顺德又传来一个好消息:中国三大官府菜之一谭家菜,原来源自世界美食之都——顺德。

  谭家菜与南京随园菜、曲阜孔府菜并称为中国三大官府菜。谭家菜是清末官僚谭宗浚的家传筵席,为龙江人谭宗浚父子所创。受顺德人美食基因影响,谭宗浚一生酷爱美食,1875年考中榜眼踏入仕途后,常以家乡美食宴请同僚,使谭家菜渐颇具名声,后更精益求精,30年代京城曾有“食届无口不夸谭”之说。中国烹饪协会特邀副会长杨铭铎与顺德厨师学院烹饪顾问黎永泰认为,谭家菜最基本的烹饪技法及调味理念与顺德菜相吻合,顺德传统美食是谭氏美食文化中的支柱与根基。

  无疑,这是顺德美食不同凡响的好故事,顺德美食又多了一个可以“炫耀的资本”,一个关于挖掘与传承的序章即将拉开。

  然而,引起笔者关注与思考的却是“故事”二字。

  顺德有道传统名菜——菊花鲈鱼羹,相传为明代诗人李少芝所创。李少芝景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人陶潜,见秋菊怒放想起晋代高士张翰因思念故乡莼菜鲈鱼而辞官归隐之事,创作了这道寓意抒情菜——菊花鲈鱼羹。

  还有家乡酿鲮鱼,据传清代顺德有位妈姐,在省城扭计师爷家做女佣。为了满足智商不高而又饮食挑剔的师爷的儿子吃鲮鱼的喜好,又免其遭受“鲠骨”之苦,妈姐创造性地把鲮鱼剥出皮囊,起去骨,酿回其肉糜,保持其原形,加以煎焖,保存了鲮鱼鲜爽,又避免了多骨的短处,由此有了经典菜式酿鲮鱼,流传至今。

  没错,这些都是顺德菜的好故事。相信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马姐和马姐菜,可有些故事如今还散落在某些人的记忆里,或者静静地躺在小书里,远未跟随人们的嘴皮流转出去。美食的留存感一定不仅仅在于它的纯正味道,更在于它背后的一个个关于起源、发展、留名的故事,以及那一个个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品一道美味,所感受到的味道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味觉,更是故事激发的共鸣。不只是美食的故事,更有顺德的故事。以美食为桥梁,以餐饮企业为窗口,展开一个丰富、多彩的顺德,身处其中,品味美食,是不是更觉意趣?在这个爱听故事的年轻时代里,美食之都也不妨向年轻人靠近再靠近。

  看回一组数据,过去4年顺德餐饮企业数增长达116%,餐饮业总收入增长超31%,2018年达126亿元,进步很大。而同样具有“世界美食之都”称号的成都,2018年餐饮业收入达到900亿元。虽然两地的行政级别和城市影响力不可相提并论,但对标先进,顺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敢说,讲好故事能拉动多少个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讲好故事肯定能提高顺德美食的层次和吸引力,更增强了顺德的城市品味形象。

  为美味而来,更为故事而来,带走味蕾的满足,更带走顺德的故事,世界美食之都将更值得回味和回头。

更多城网视点


城网视点:顺德,要做“会哭”的孩子


《城网视点:文化大集结,给顺德一个新起点》


《城网视点:全国龙文化之乡,可为否?》


《城网视点:民意的能量是顺德发展的力量》


《城网视点:武林之上的顺德,传说如何续写?》


《城网视点:清晖园片区改造的守旧与立新》


城网视点:关爱环卫工人,就是关爱我们的环境


《城网视点:“夜访顺德”见证顺德城市形象更具饱满度》


《城网视点:顺德新城的光荣与梦想》


《城网视点:打响《三字经》,让顺德文化IP耀目全国》


《城网视点:侨,搭好新时代顺德这座“桥”》


扫码下载

知识产权及侵权行为声明:

未经顺德+APP应用平台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APP应用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顺德+APP应用平台相关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APP应用平台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若发现顺德+APP应用平台有内容侵权行为,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