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周顺德:减负和提质增效,龙江都“不打折扣”

微信图片_20250216154606.jpg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收获成长和快乐。


“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课间15分钟”“减负”……


新学期开学以来,教育人、家长们讨论最多的教育话题无疑是“减负”政策带来的新变化了。


这个周末,孩子们也滔滔不绝地跟家长、朋友分享学校里“新增”的快乐时光。


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的通知》。而此前,佛山已出台“减负十条”。再往前一个学期,就是龙江镇出台的“九严禁”了。


在2025顺德两会上,顺德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海源就表示,在龙江镇试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效果很好,于是决定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在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推行。


那么,龙江镇试点到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大家关心的“减负同时提质增效”又如何实现?


城网君近日走访了龙江镇一探究竟,龙江镇副镇长吴俊等龙江教育人作了详细的介绍。


成效明显


笑容增多、身体更健康、意志更坚强


龙江外国语学校是龙江镇标杆学校,学校党总支书记吴导介绍,去年刚开始实行“九严禁”时,学生和家长都非常期待,盼望着真正落实到位。在“减负”落实方面,龙外也是走在前面。


吴导说,“每天一节体育课”让孩子们变得更阳光自信,为实现人人掌握1一2项运动技能、培养终身运动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大大地提升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2024年学校《国标》优良率从2023年的62.01%上升到67.64%,证明学生身体素质得以提高。


龙江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旺岗学校)同样深深体会到“每天一节体育课”带来的利好。


该校校长周健梅表示,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很明显能看到一些胖乎乎的孩子变得精壮了,近视率的数据也下降了。学子们每天都对体育课充满了期待,不仅体育课上满是笑容,在家时也都会思考要带上乒乓球拍还是羽毛球拍等体育器材来学校。


龙江城区中心小学(锦屏校区)等学校负责人也纷纷表示,更充足的运动给学生们带来了诸多好处,缓解压力、减少焦虑;提升自信心、锻炼孩子意志;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运动提高孩子思维活跃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强化与人沟通交流,降低抑郁风险等都得到进一步验证。


“孩子们精气神更好了,家长满意了,我们的老师也感到欣慰、值得,做得越来越积极,形成了良性循环。”吴导说。


体育课形式多样。


创新实践


灵活化解场地、体育课老师不足难题


回想刚开始“每天一节体育课”时的场景,吴导表示,家长、孩子都非常开心,但能明显感觉到体育老师压力很大。


“我们学校一共有60个班,5天就至少有300节体育课。但是我们只有15个体育老师,如果全部由体育老师来上课,那每个老师要承担20节体育课,另外体育老师还要承担体育生的体育训练等。所以体育老师一开始是很累。”吴导说,为此,龙江经过几轮分析研究,就探索推出了“2+1+2 模式”。


一个学期以来,龙外通过“常规课+特色课+模块课”相融合的方式推行“2+1+2 模式”。


其中,2节行政班普修化教学,聚焦学生体质提升。1节年级走班模块化教学,聚焦让每个学生掌握1至2项终生受用的体育技能。2节走班特色化教学,主要以特色操为主,带动其他体育项目的全面开花。


而里海学校推行的“体育+N体系”模式则分年级针对性实施:将小学到初中分了三阶段,并采用不同模式上好体育课。


同样,龙江镇其他中小学都在课程设计方面积极创新,包括龙江城区中心小学推行“1+3+5”模式(常态必修课+童悦选修课+体育游戏课),开发了体育与游戏、体育与律动等一系列跨学科体育课程;龙江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旺岗学校)推行“1+1+X”体育课程实施计划,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了体育游戏、定向、体能提升等差异化课程;龙江实验学校在常规体育课基础上,分年级开发了特色课程共6项等。


课程设计创新也很好地解决了体育老师不足难题。在师资方面,龙江镇还采用了体育老师+其他学科教师辅助;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外聘体育兼职教师;联动相关体育协会等举措,取得了宝贵经验。


各类场地均可成“挖潜”为活动场地。


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还有个难点则是场地问题。为此,龙江镇各校充分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通过校舍焕新、微改造及联动社区等措施,实现增加运动场地近20000平方米。例如,里海学校大力开发微场地,实现“上山入地,地尽其用”;华东小学、城区中心小学、聚龙小学等将走廊、花园等场地改造为跳绳、踢毽子、丢沙包、跳飞机等游戏区域;官田小学借用村委足球场、苏溪小学借用社区体育馆等。


提质增效


向课改、教研要时间,要质量


除了“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佛山“减负十条”还规定“中小学课间延长至15分钟”,系列减负政策无疑会把更多的时间给到体育、活动、交流互动等。


而“减负十条”在要求减负的同时也明确要求要“提质增效”,这就要求要在更有限的时间中,强化教研能力,创新教学形式,推进课堂改革,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提高课堂质量。


就在开学前一天,龙江镇又特意召开2025年学校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要求各学校坚决贯彻落实及市教育局“减负十条”政策要求,做到“不折不扣”!


开学以来,龙江外国语学校就立即调整作息安排,优化课间15分钟的体育和益智类活动,让师生走出教室,走进户外,走向阳光。


在提质增效方面,龙江外国语学校以“课程创新”“课堂提质”“课题研究”为三大抓手,形成“三大驱动”。同时深化“督导-反馈-改进-再督导”的螺旋式闭环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科实践”,推进项目式课堂的提质行动,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创新。


在创新改革中追求质量和效率。


在作业提质方面,龙江外国语学校发挥作业资源库的优势,不断强化作业设计,提升作业质量。另外,龙江外国语学校还采用“双师课堂”模式,结合线上优质资源和线下教师指导,聚焦创新拔尖人才培养。


而开发益智类互动性游戏,用好课间15分钟;借助第二课堂,开放学科实验室;依托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践基地;聘任专家为科学副校长,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联动本土产业,擦亮“行走的课堂”校本课程品牌;以AI赋能学科实践的改革、作业设计等都是龙江镇各学校“提质增效”的有力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龙江镇打造的“一室两翼三支撑五联动”教研体系也是龙江镇有信心能在减负背景下实现提质增效的底气。


据悉,该教研体系成为佛山市教研室首批推介案例,在省级教研山海城市论坛作主题分享,并获推荐参加国家基础教育十大案例评选。此外,19个学科名师工作室持续围绕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设计与考试命题“三个重点”联合教研;24个学科组被评为区级优秀学科组,数量位居全区前列;17名科组长获评首届顺德区义务教育优秀教研组长;现有省级课题16个、市级课题48个、区级课题111个、区级科研成果奖28个(含一等奖10个),8项成果获推荐参加市级成果奖评比等硬实力让龙江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接下来,龙江镇还将持续探索更多提质增效之道,发挥先行先试优势,为顺德教育“减负提质增效”贡献龙江经验。


编辑:邹建华


扫码下载

知识产权及侵权行为声明:

未经顺德+APP应用平台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APP应用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顺德+APP应用平台相关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APP应用平台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若发现顺德+APP应用平台有内容侵权行为,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处理。

关联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