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全省上下正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顺德区扎实推动“创先类”典型区、典型镇、典型村培育创建工作,奋力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村居是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最前沿。为此,我们特别推出《“巷”往的顺德》系列策划,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聚焦家门口就有“向往的生活”的新图景,讲好“百千万工程”推进中村居变化的生动故事,加力提速“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点击观看视频
冬日暖阳,佛山地铁三号线大良钟楼站熙熙攘攘。流淌着红色基因的大良文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吹拂,当历史风貌叠加现代元素演绎,重新阐释了生活烟火气。
文秀社区率先改造的西后街和外村大街,周边汇聚西山庙、凤山书院、中共顺德县支部展示馆、凤岭公园等景点,焕发新生的街巷串珠成链,铺就文秀社区“巷”往的幸福路……
改出新面貌,改出居民幸福生活
路面凹凸不平、主巷建筑外立面残旧、一下雨就“水浸街”……改造前,西后街和人们刻板印象中的老城区街巷如出一辙。邻近地铁大良钟楼站、热门景点西山庙,西后街没能成为文秀社区的“门面担当”,反而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感到不便。
昔日西后街
2019年开始,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文秀社区对西后街片区进行提升改造。从修整地下水道、重新铺设路面,到理清“三线”、粉刷墙面,在保证不影响居民生活的前提下,文秀社区通过微改造,解决居民的大事小情。
改造后的西后街惬意非常,午休时附近的上班族也来散步
西后街还是“百千万工程”绿美社区建设的优秀案例。今年,文秀社区通过“绿美计划”,在西后街房前屋后增绿补绿。“我们根据每条小巷的特点,利用花基打造微景观,墙绘请专人设计,根据相应场景设计契合气质的创意涂鸦。”文秀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陈洁莹介绍。如今走进西后街每条小巷,市民游客惊喜地发现这里一处一风景,更具清新慢生活气息。
房前屋后的绿植
西后街创意涂鸦
同样颜值刷新的还有外村大街。外村大街的改变始于2021年区、街道推进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今年,外村大街除了加入文秀社区“绿美计划”外,还打造了特色文化空间。不同于西后街浓郁的人文气质,外村大街主巷建筑主要采用青砖外立面,墙上还有潮流标语,更显精致、活泼。
居民与墙上标语合照
毗邻闹市却难得静谧,改造后的外村大街更加宜居。不少居民改造外立面后,也改造自家房屋内部环境和设施,打造成特色民宿,提高物业利用率的同时增加收入。
改造后的外立面古色古香
留住旧时光,红色基因融入城市文脉
一座城市的故事往往就藏在巷陌深处。这也成为文秀社区街巷最真实的写照,它们承载着各自的文化底蕴,记录着悠远的文明轨迹。
位于西山庙旁、凤岭山脚,片区内还有顺德最古老的书院——凤山书院旧址,西后街天然拥有众多人文资源。
浮雕展现凤山书院求学盛景
西后街的一端,集中展示了复刻“凤岭朝晖”“万松鹤舞”“红棉碧嶂”“柳波烟雨”“鹿径榕荫”名景观的巨幅墙绘,与房前屋后的花红叶绿相映成趣;生动的浮雕,重现了凤山书院的求学盛景……漫步西后街,通过墙上风景,仿佛能抚摸到文秀的历史文脉。
古时名景观墙绘
外村大街则是显而易见的“红”。入口就是中国共产党顺德县支部展示馆主题广场,顺德人民抗日游击队成立、顺德农民自卫军干部学校成立……一桩桩红色历史事件无不闪烁着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光芒,印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走进巷子,就能看见文秀社区打造的钟毓文秀红色文化空间。据悉,钟毓文秀红色文化空间由当地居民提供的老宅修缮而成,居民的无私精神闪烁着红色基因的光亮。这一空间成为文秀社区的青少年、职工活动空间,不仅让居民和游客浸润红色精神,也成为休闲好去处。与钟毓文秀红色文化空间相隔不远,是醒狮文化室,出售钥匙扣、T恤衫、抱枕等带有醒狮元素的文创产品。
钟毓文秀红色文化空间
文秀社区醒狮文化室文创产品
改造后的外村大街增添很多新潮元素,但巷子里的小卖部,依旧坐着爱唱粤曲的老爷爷,漫步其中,有一种走进时光往事的交错感。
培育新民风,培植社区新文化
改变的不止西后街和外村大街,文秀社区在辖区内打造多个“四小园”、文化小公园,为社区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绿”动力。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真正地改变一个社区,不止于改变环境。在社区改造过程中,文秀社区充分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
目前,文秀社区植树数量已经达到100棵,种植面积900平方米,投资资金15万,重点完成了凤岭公园—奕园的增绿计划,并在西后街、外村大街、城中苑开展“悉心扮靓家园”行动。此外,社区热心企业家、居民捐资近1.2万元为西后街、外村大街增添绿植。
绿美文秀一步一景
“文秀社区利用党组织资源整合优势,调动了不同力量,由精通绿化知识的党员担任绿美指导师,每一个小区域都有居民负责养护,还通过‘小手拉大手’行动让社区的孩子们也加入到绿美建设中。”陈洁莹表示,不能让环境只美了一阵,要将绿美行动融入社区生活,真正培养居民的绿美意识。
居民养护绿植
出门见花,推窗见绿。如今,文秀社区的居民自觉维护绿美成果,社区文明新风已成,处处洋溢着生活的芬芳。
一股商业风潮也在外村大街兴起。据介绍,外村大街除了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还曾酝酿了商业繁荣,曾是闻名大良的北门头。
为了重振北门头商业文化,文秀社区在节假日打造墟日市集,并积极引进青年创业团队入驻外村大街,让老城区兴起了新业态。一些商家嗅到了发展机遇,也主动来到外村大街发展。“这里距离地铁站几百米,地铁站旁边的TOD项目马上要建起来,我对这个片区的发展很看好。”湖南人慧姐在外村大街开了一家公寓式民宿,生意持续火爆,客源主要是来顺德短途旅行的大学生、社区居民从港澳回乡探亲的亲戚以及附近工地的工人。
慧姐的公寓式民宿,设施齐全、环境整洁
一条条背街小巷,通向千家万户,更通向人们的心里。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用好用活红色资源,以小切口焕新大环境,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大良文秀社区以进取精神持续推进背街小巷的微改造、微更新,人居环境品质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改造后的外村大街
■走访手记
墙头藤蔓蜿蜒,镂空雕花窗下,一位姑娘在西后街墙绘前坐着看书。
静谧、美好,这是最有温度的社区文明。
一杯奶茶,一方红色空间,红色文化就这样融入了市民日常生活。
活力、浸润,这是最接地气的文化融合。
西后街一角
一对在外地居住的顺德老夫妻,回到西后街逛一逛,兴致勃勃地让城网君帮他们拍照留念;居住在西后街的居民从“走过街巷不想靠近墙”到每天都在巷子里散步;……行走见闻见初心,背街小巷的“微空间”里幸福看得见、摸得着,也成为文秀社区改造问需于民、积极践行“百千万工程”的最好注脚。
街坊闲话家常
在细微处用功,在关键点发力,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社区一定是充满人情味的,老百姓一定是幸福的。
■系列策划
编辑:黄柳冰
视频:吴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