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岭南·在杏坛③|杏坛逢简“新八景”由你来定


逢简新八景评选






12个景观,你pick哪个







逢简水乡被誉为“小周庄”

小桥、流水、人家

岭南水乡风韵令人迷醉

在这里

古桥、古树、古建筑随处可见

讲述逢简的历史和文化


即日起逢简新八景评选启动

投票时间

9月26日-9月29日

诚邀大家参与文末投票

评选出心中逢简“新八景”

12个景观,你pick哪个



01

逢简新地(逢简游客服务中心)



根据《杏坛镇文旅发展提质方案(2023-2025)》,为加快打造乡村文旅联动示范点的建设,启动逢简青年港湾项目(逢简文旅产业综合开发项目),通过“镇、村、社”三级联动方式,引接社会资源,为景区提供创新服务。


项目位于逢简游客服务中心,共有建筑面积5072平方米,分为8座建筑物,计划以体育+文化+青创作为空间内容核心,建造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户外运动推广中心、社会公益实践中心、水乡实践研学基地、水乡文化体验空间、青年旅舍等。


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将引入现代创业理念,为青年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办公场地、导师指导、资源对接等,让创业者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开创属于他们的未来。户外运动推广中心,为青年体育爱好者提供专业的SRT绳索学院和水上户外运动培训,结合潮流水上运动桨板,独木舟,皮划艇等新兴运动,打造吸引体育爱好者的聚集地。


社会公益实践中心,落地顺德区同心志愿服务中心与顺德区极光应急救援服务中心,助力本地志愿者事业发展。


水乡实践研学基地,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同打造品牌研学课程,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包括田园劳作、水乡考察等,培养对乡土的热爱。


水乡文化体验空间,将推出古典服饰体验、沉浸式剧本杀游戏和水乡旅拍等体验感强的游览水乡方式,让青年朋友感受到现代元素的融合。


02

钓矶



钓矶位于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逢简村高路街午桥东。清嘉庆十五年(1810)建。咸丰《顺德县志》载己卯举人刘凤鸣致仕后,回乡建此石台,钓游自适。


钓矶由埠头和石台组成,坐南向北,临午桥涌,占地7.1平方米。埠头由麻石砌筑,长2.8米,宽2.5米。约有7级台阶。上阴刻“钓矶”楷书,落款为“嘉庆庚午今人仝立”。埠头旁石台由麻石、鸭屎石、红砂岩石混筑。石台存一麻石圆柱,应作栓船之用。并有上百年的古榕树,如伞般覆盖钓矶。据不完全统计,顺德原有5个钓矶,分布在大良、龙江和逢简。

03

和之梁公祠



和之梁公祠位于逢简嘉厚街,建于清光绪年间,历时30年才完成。但广三路布局,占地接近900平方米,雕饰精彩等特点,使这所祠堂焕发不一样的光彩。祠堂大气而不失精致,配以陡峭的屋顶,高耸的人字封火山墙,高大而淡雅的灰塑正脊,高高的墙身,青砖墙白的麻石脚交相辉映,带来恢弘之感,在一片村落民居中脱颖而出,成为梁氏族人重要的宗族活动中心。目前已被列入文物保护登记单位范围。2011-2013年期间杏坛镇政府投入250万元对其进行重修。


为进一步保护好祠堂文物资源,2022年杏坛镇政府开展“杏韵守望工程”,过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将祠堂赋能提升为文旅悠闲空间,文化保育阵地等功能场室,达到文物活化利用与保护的双重作用。前阶段,杏坛镇选取了逢简的和之梁公祠作为试点,与广东阅生活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将永春文化、与悠闲美学融入祠堂,把和之梁公祠打造成一个集咖啡、阅读、文化传承、艺术文创等于一体的具岭南文化特色的生活美学馆。逢简和之美学馆(和之梁公祠)活化项目获得“2022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是全区唯一项目入选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04

巨济桥、进士牌坊



进士牌坊原楼建于明朝,是一座木结构门楼建筑,雕檐画栋,极尽精美,被誉为广东四大木结构牌楼。据说,此楼叫恩荣楼,为进士梁乔升所建。可惜“文革期间已被拆毁,现只剩下石基底座。现在看到的建筑是在原旧址按原貌重建的,牌楼为四柱三间三层楼仿古建筑,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高度约16.8米,共七层。


进士牌楼被誉为广东四大木结构牌楼,为三叠牌楼,主料为柚木结构,斗拱飞檐,并合而成,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拆毁,现只剩下石基底座。


巨济桥始建于宋代,为李仕修建造。因历代均有重修,现已看不到任何宋、元、明三朝的痕迹。最后的重修时间,桥身有石刻记录:“民国十八年(1929)合乡重建,齐安义盛造。”桥梁为梁式三孔石拱桥,花岗岩石构筑。全长24米,顶宽4.45米,高4.1米,桥拱为纵联砌置法,桥两边各有十二级石阶,桥栏两边各有望柱十四条,柱顶各有石狮子一只,柱身刻有“桥面一带,禁卖什物,有碍交通,严拿究罚”的字样石栏华板刻花纹图案装饰。


05

明远桥



明远桥是顺德现存最长的一座明代石拱桥,一九九一年五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朝,为李仕修主建,经历重修,现存为明代风格。桥拱为纵联砌置法,红色砂岩结构,全长25.10米,顶宽4.6米,高4.5米。桥栏石板刻有各种花纹图案,两旁望柱各十四条,柱头雕石狮一只,现仅存十只。桥面两边斜坡不砌石级,方便马车畅通无阻。该桥是顺德现存文献记录中最早的三孔石拱桥,1999年定为顺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6

逢简村史馆


逢简村史馆是逢简小学内的一座古旧建筑物,始建于民国初期,是逢简仅存的民国风格建筑物。现在用作红色教育基地,是历史建筑保育项目。逢简村史馆作为逢简民兵营的革命基地,曾经放着毛主席赠与民兵营的一支革命步枪,意义不凡。


07

金鳌桥



金鳌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该桥由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科进士刘云汉建造,重修于民国十年(1921)冬季,是一座以红色砂岩构筑的单孔拱桥,是顺德不可多得的清初石拱桥。


桥面是用白色水泥岩砌成,有桥栏,望柱顶状如“官帽”。桥横栏一边刻有阳文“金鳌”,另外一边刻有阴文“玉蝀”,一桥两名,实属少见。在2007年,再次对这座桥进行重修。据古老的传说,清康熙进士刘云汉为太子老师,康熙帝为表彰其功劳,授意“尔亦可返乡建一桥”,故取禁宫内御花园水池中的“金鳌玉蝀”之名。而这座桥,也是刘云汉仿京城皇室花园的“金鳌玉蝀”桥建造的。桥两旁浓荫蔽日,十分舒适。




08

刘氏大宗祠



逢简刘氏大宗祠所在地名“村根”,是“一村的根本”之意,彰显了大宗祠的历史悠久、根基深远。早在明永乐十三年(1415),刘氏五世祖刘观成开始率领众族人,尽心营建。经历了明天启年间、清嘉庆年间的重建、扩建,祠堂古朴端庄的风格、严谨完备的布局更臻成熟。这一所祠,正是逢简刘氏族人在此生息、繁衍、壮大的见证。除了气派突出外,刘氏大宗祠还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建筑艺术精品。轻盈的硬山顶屋面上,置一条长而两端微翘的龙舟脊,脊身的灰塑花卉色彩淡雅,人字山墙低矮而轻巧,总体的感觉是活泼灵动的。


通过古村落活化,刘氏大宗祠活化成为顺德杏坛非遗展示馆。展示馆的五大展示区,布局紧凑,采用传统图文与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手法。通过古今精品图片展、非遗用具实物展、传承人介绍等全方位地彰显永春拳、人龙舞、龙舟说唱、八音锣鼓柜、赛龙舟特有的魅力。刘氏大宗祠规模宏大,龙舟脊、硬山顶、青砖墙凸显明代建筑风格,给人以清新、幽静之感,承载历史文化的非遗展示馆设在其中,可谓相得益彰。



09

郭氏祖祠



建于道光年间,两进结构,主立面墙体用红毛泥批荡,当年较为罕见。祠堂于2008年重修。郭氏太祖于乾隆年间来到逢简定居,以经营搭棚及竹器编织为生,其工艺了得,很有名气。经过繁衍生息,子孙昌盛,基业繁荣,生意不断壮大,现在郭氏后人大多移居海外、香港等地。祠堂里面展示了各种竹编渔具,通过郭氏在逢简村的发展历史,讲述了郭氏的逢简情缘。还有郭氏的家训。


10

逢简人口文化公园



逢简人口文化公园的入口处,设有逢简村的村规民约。人口文化公园是集乡贤文化、党建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公园依托水乡沿涌美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而建,方便群众驻足观看。


11

宋参政李公祠



宋参政李公祠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占地536平方米,三间三进格局,用料上乘,灰、木、石雕刻精细,目前已被列入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充分展现村庄历史,传承古村落文化,逢简村将宋参政李公祠活化打造成村史馆,在祠堂内合理布置展览空间,一方面采用文字介绍和图片展示相结合的手法,从史地沿革、家族历史、经济史话、文物建筑四方面的内容,对逢简村的历史文化进行展示和宣传,另一方面通过旧物收藏展览的方式,进一步彰显逢简古韵遗风特有的魅力。参观者不仅可以在馆内亲历游览逢简宋参政李公祠独特的建筑风貌,还可以深入了解逢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2

逢简水乡中心公园



逢简水乡中心公园是逢简村的科技教育平台。公园的地下,是逢简生活污水处理站,逢简污水处理系统作为顺德探索农村分区分片治理污水的试点项目,目的是改善逢简水乡的河涌水质,创建顺德生态示范涌。该系统分为生活区和工业区两个部分,其中生活区建成采用地埋水池及设备的污水处理站三个,工业区建成露天小型污水处理站(厂)一个,总治污能力超过2300吨/日。


污水处理系统治污达标后的水会排放到河涌,以确保逢简水乡河涌水质干净。逢简村曾是著名的“桑基鱼塘”重要基地之一,村内河涌纵横交错,全村河涌总长度达23.8公里,自西汉起就有人在此生息,后来发展成一方集市,到唐朝已成为村落,历史悠久。



扫码下载

知识产权及侵权行为声明:

未经顺德+APP应用平台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APP应用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顺德+APP应用平台相关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APP应用平台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若发现顺德+APP应用平台有内容侵权行为,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处理。

关联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