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龙舞飞扬开新篇!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无论身在何方,一句“龙的传人”,让我们心生自豪。当龙年的步伐越来越近,让我们开启一场寻“龙”之旅,聆听“龙”在的故事,了解“龙”的文化,感受顺德更多魅力!
龙年到好运到!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中,龙文化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之一,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顺德与龙有着深厚的缘分,人龙舞、龙母诞、龙舟说唱……龙年一起来一场“寻”龙游,探秘顺德“龙”民俗的神秘色彩!
人龙舞,舞动乾坤气势足
人龙舞是极具特色的传统广场舞蹈艺术。2008年,杏坛光华人龙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相传是光华村的乡亲为迎接状元梁耀枢荣归故里,林升辉师傅(别名公仔辉)与村里的武功高手们发起人龙舞,之后人龙舞都是光华村必不可少的节目,世代流传了下来。
人龙舞由数十人至一百多人组成,长数十米,分为龙趸(龙的底部)和龙身(龙面)两部份。饰龙趸者头戴英雄巾,身穿黄色武术服,以肩部和腰部承托饰龙身的演员。饰龙身者着印有金红色鳞片的衣服,骑坐后以仰躺姿势,双手挥动红绸带作龙爪。龙头、龙尾均由三人饰演,以骑坐式组合,手持龙角或龙尾道具,一人骑挟着龙趸者腰部,上身悬空向前充作龙舌。
人龙舞是体现人体力与美的独特传统舞蹈,场面壮观、灵活多变、含蓄而优美。人龙舞表演强调吸纳龙的精神,融入人的灵气,没有道具的龙形象,却比道具龙更生动、更有力量、更有气势,舞出了龙气吞山河的气概。
龙母诞,顺风顺水顺龙年
龙潭龙母诞在2019年列入佛山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潭龙母诞是指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五月初九,以杏坛龙潭龙母庙为核心的龙母信仰活动,主要包括信众祈福、龙船朝拜、彩龙竞渡三部分。
信众祈福,信众拜祭以寿金、元宝、鲜花、水果等在殿前焚香祝祷,保佑来年的平安喜乐。
龙船朝拜指各地龙船汇集龙母庙前,卸下龙头、龙尾,抬到龙母像前的神案参拜,并抬着龙头、龙尾在神像前走一圈,点头参拜,感谢龙母一年照应,祈祷来年顺风顺水。
彩龙竞渡,在龙母诞当天,龙潭河涌彩龙往来穿梭、争奇斗艳。船上的村民听着鼓点和锣鼓声齐声划桨,岸上的观众不时传来阵阵喝彩和掌声,河上彩旗招展,嬉戏声不断。龙舟在河道上相遇时以水相泼,并以此作为祈福,求得风调雨顺生活美满。一时间,锣鼓声、吼叫声、欢笑声、波浪声等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龙舟说唱,顺德非遗的freestyle
龙舟说唱俗称“龙舟歌”或“唱龙舟”,是广府地区独有的传统曲艺形式,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一根小棒、一面铜锣、一只迷你鼓,再带上一柄龙舟杖。”这龙舟说唱“四件宝”,就是龙舟说唱人的“四神装”啦。
目前,龙舟说唱的艺人主要集中在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麦村、吕地村、北头村为主要传承地。2006年,龙舟说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佛山龙舟说唱以使用顺德腔演唱最为正宗,清唱为主,说白为辅。演唱者常手持一支上端架着精致小龙舟的长棍,胸前挂着一副特有的小锣小鼓。形式为一人或二人吟唱,常自击小锣或小鼓为过渡伴奏,声腔短促,高昂跌宕,在演唱到高昂急促之时,经常像烧炮仗一样不断冲口而出,然后缓慢拖腔结束,诙谐有趣。
随着流行文化的冲击,龙舟说唱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目前会唱者和主动拜师学艺者甚少。近年来,杏坛镇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非遗进校园”的方式,将龙舟说唱推广到各中小学校,将本土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潜龙腾跃而起,便是人间春色万里!春节与你一起奔赴一场寻“龙”记、寻年味的民俗顺德。
编辑:罗小梅
部分图源:顺德城市网网友“梁平凡”“梁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