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龙舞飞扬开新篇!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无论身在何方,一句“龙的传人”,让我们心生自豪。当龙年的步伐越来越近,让我们开启一场寻“龙”之旅,聆听“龙”在的故事,了解“龙”的文化,感受顺德更多魅力!
在顺德,到处遍布着“龙”的痕迹,以地名为例,龙江、龙山、龙眼、龙潭、龙津、龙涌、龙涌口、现龙......俯拾皆是“龙”的形象。
这不免让人对当中的“龙”字遐想连篇,是否这里曾经有龙出现,是否这里存在与龙有关的典故?
★陈村的起源为“龙津”
陈村四季公园。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马彦良摄
要说陈村的地名,就不能不从这里的水文环境说起。陈村地处小北江汇流珠江的下游河网地带,潮水将上游的泥沙带来此地,逐渐沉积扩大成沙洲,形成了如今土地平坦、河涌密布、水道环抱的地理格局。
陈村仙涌村。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马彦良摄
水是陈村人赖以生存的资源和媒介,更是辨识、划分区域的首选参照。因此,陈村最早在西汉时称为“龙津”,水乡的文化首先就凝聚在一方水土的名称当中。
“龙津”即是龙门。河水蜿蜒如有神龙,至此分流入海,也许古人曾在陈村看到的便是这样一番景象。而到了东汉,有位陈姓的太尉住在镇北,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此建起陈太尉祠,这里后来便称为陈村。
如今,陈村作为全区以水兴城先行示范区,全面提升改善水环境,相信这里将焕发出更蓬勃的生机,展现新时代的岭南水乡魅力。
★龙江因鳄鱼得名?
龙江甘竹滩。李国源摄
龙江的得名众说纷坛,据说是因为当地有龙山、大岗,所以合称龙岗,后面逐渐改称为“龙江”,但这个说法未经确切考证,只供参考。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龙江的得名与流经此处的江河有关。《龙江乡志》曾记载“堡惟一山,状若蟠龙,因以名江。”
龙江,明清时期原属龙江、龙山、甘竹堡地。堡,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镇一级建制。旧有堡名称“龙江”,下设一村,村名也是“龙江”,因“山有龙穴而水环绕”得名。
而有一些考古学家表示,顺德在远古时期基本上被海水覆盖。距今约2500年到5000年,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杏坛、勒流、龙江逐渐成为陆地。
最早来到顺德的先民们,都是在内陆土地贫瘠、饥寒交迫的情况下来到海边谋生的。当年,沿海一带最凶猛的野兽不是豺狼虎豹,也不是丛林巨蟒,而是鳄鱼。
当年的先祖,对鳄鱼是一种既恐惧又敬重的态度,他们将鳄鱼视为“龙”的化身,地名龙江的本意,即为鳄鱼经常出没的地方。
★“龙眼”为何要点睛?
龙眼点睛。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李朝乐摄
龙眼村古称“龙渚”,其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是印证岭南地区沧海桑田的贝丘遗址所在地。因龙渚有“龙眼点睛”的传统习俗,明朝顺德建县之时,“龙渚”便宣布更名为“龙眼”。
龙眼点睛习俗有着自成系统的整套仪式,包括祭拜、迎龙、抚龙、接龙、参拜、点睛、赠物、回龙、龙宴、游龙、庆龙等环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三这天,数百条来自珠三角各地、刚出水的“盲龙”自发汇聚龙眼,停靠在埠头前,等待点睛大师为它们“施法”开眼。
也许你会疑惑,为何“盲龙”会群聚于此?祖辈相传,深藏水底的龙舟,初出水时慧眼待开,若不点睛则为“盲龙”,划船竞渡时风险暗存,容易“插沙”(翻船),所以龙舟须智者点睛,以图猛龙翻江,龙腾四方;龙眼村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正是一等一的“亮眼”圣地。
★先有龙母庙,后有龙潭村
杏坛龙潭村,历史悠久。据《顺德县地名志》记载,元朝末年,该地建有古城,俗传“龙化于此”,并因河宽如海,深之如潭而取村名为龙潭。
杏坛龙潭龙母诞。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李朝乐摄
这个百年古村,有着氛围浓厚的“龙文化”。每年端午节,都会举行盛大的龙母诞庆典活动,五湖四海的龙舟都会来到龙潭龙母庙进行巡游庆贺。
之所以会有如此盛大的龙母诞庆典,据传在元朝末年(约1368年),当地乡民基本丰衣足食,生活丰裕,遂感开庭有助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深感“龙母之恩”,皇恩浩荡,遂集资筹建万民敬仰的“龙母庙”,其建造之规模,与悦城龙母庙近似,其间经过600多年的历史沧桑,又经明清几代重修,形成现有的龙母庙,所以,俗传“龙化于此”。
于是就有“先有龙母庙,后有龙潭村”的说法。
编辑:周楚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