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非遗·品粤韵 | 百年传承!来均安,品鉴“关帝侯王巡游”的文化风味

你知道均安为什么会有关帝侯王出游的民俗盛事吗?你知道最开始的关帝侯王出游是在农历五月初四至十二日吗?“关帝侯王出游”,又俗称为关帝出游,是均安传统民俗盛事,时间是每年农历的九月初四日到二十日,巡游主要包括了起宫、巡游、座宫和回宫四个环节。


溯源寻根,关帝、侯王的传奇文史


在顺德,关于均安的关帝祭祀,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宋朝年间,一驿丞背着关公灵牌到南方供职,把关公供奉与驿站内。乡民们敬重关公的忠、义、仁、勇等精神,纷纷带着香烛、水果和酒菜前来驿站拜祭。


微信图片_20230930205531_副本.jpg

关帝殿与侯王殿入殿堂接受朝拜和供奉。


同时,有很多顺德人可能都不知道的是,这里的侯王指的是平浪侯王。据说元末江西人晏戌子,因病回家乡但却在舟船上溘然长逝,后来他常在江湖河海中显灵,保佑水中作业的船民免受风浪的侵害。到了明代封为“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后又被封为显应平浪侯。


微信图片_20230930205626_副本.jpg

文史资料。


翻书寻古,在明洪武年间(1368至1398年),乡民在三华鳌峰山麓修建帝王古庙,民间俗称关帝庙,同祀关公与侯王。到了清咸丰元年(1851),附近五条村筹款扩建帝王古庙,并命名为五股庙。五股庙建成后香火鼎盛,到庙拜祭的善男善女络绎不绝。


微信图片_20230930205654_副本.jpg

三华帝王古庙。


五股庙建成后,庙理事会决定在农历五月十三日“磨刀水”汛期时,将关帝、侯王神銮抬出,在江尾洲十三乡巡游九天,至廿一日结束,祈求风调雨顺,希望村庄、耕地免于洪涝灾害;清末,随着江尾洲十三乡原居民迁居至新的沙田区新华、天连,帝王出游的覆盖范围随之调整,村民将出游时间改为农历九月初四至十二日举行,出游日期也扩展至九月十九日,后来增加九月二十到碧桂园。


为期半个月巡游,非遗盛事浩大精彩


值得一提的是,关帝侯王巡游的仪仗队伍仿效古代帝王出巡,由坊、“八宝”、大罗伞、侍卫......每年的农历九月初四开始为期半个月的巡游。游行途中,銮舆手不时有节奏地上下颠动銮舆,大声吆喝,在人群中掀起一重又一重热烈的回应。


retouch_2023093020121067.jpg

浩大的巡游队伍。


组织一支巡游队,仅仅只有人还远远不够的。大罗伞、锣鼓柜、唢呐等工具在巡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巡游队伍仿效古代帝王出巡的形式进行,由敲响十三下的头锣开道,三丈高的“三军司令”大旗紧跟其后,之后的彩旗迎风飘扬。为此,巡游队伍里,又细分出大罗伞队伍,侍卫队伍,他们分别举着精美的刺绣锦旗,气势磅礴地前进着。 


IMG_8867 (2)_副本.jpg

精美的罗伞。

IMG_8303_副本.jpg

不可或缺的唢呐。


近千人的巡游仪仗队伍从三华村出发,途经豸浦、上村、外村、矶头、沙头、 仓门、新华、天连、街区等十多个村落。青壮年抬着关帝端坐的銮舆,举着精美的彩旗、敲着锣柜走街穿巷。巡游所到之处,鼓乐喧天,隆重热闹。 


近两百年风雨历程,均安人民的情感纽带


这种俗例虽然经过多年变迁,依然在努力传递着它所特有的精神。现在的巡游活动,引入创新概念,融合创意集市、街头文化、生活美学等时尚元素,用年轻的方式丰富村落传统文化的内涵。 


IMG_1146_副本.jpg

创意街头。


每经过居民家门口时,群众就会提前摆设香烛、鲜花、烧鸡等物品迎接,并趁机祈福许愿。也有村民把水果、饮料、食物放到自家门口或游行队伍所到的地方,一表慰劳之情。 


作为均安民间一年一度的盛事,关帝侯王出游这一项民俗已走过近两百年的风雨历程。


retouch_2023093020421053.jpg

迎接巡游队伍和虔诚拜祭。


时至今日,关帝巡游仍然是均安当地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在2015年,关帝侯王出游正式被认定为“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在政府和民间组织力量的推动下,“关帝侯王出游”民俗盛事的活化传承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巡游内容上也加入了一些新元素,让巡游内容更丰富,文化品牌实力日渐丰厚,这一活动也成为了维系着均安人民之间情感的纽带。


编辑:刘远雄

图源:均宣

扫码下载

知识产权及侵权行为声明:

未经顺德+APP应用平台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APP应用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顺德+APP应用平台相关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APP应用平台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若发现顺德+APP应用平台有内容侵权行为,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处理。

关联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