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啡”味陈村 | 那群开咖啡店的人,现在都怎么样了?

编者按:一杯咖啡,酸甜苦,占了“人生五味”中的三味。随着年轻人对咖啡的热爱和追捧,咖啡正泛化为代表潮流、时尚的符号,陈村的基围、河堤、社区居民楼巷子里,也涌现了越来越多小而美、精且专的咖啡店。它们在带来新的活力与张力的同时,也让人看到,每个店背后那一个或一群年轻人正以咖啡为载体,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我,推广陈村。《啡味陈村》系列,带你去品一杯咖啡,听一段故事……

 

e7b0be67c6d5e3a1614bea20e225b90_副本.jpg

咖啡,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在陈村顺联广场,打开百度地图输入“咖啡”二字,出现“咖啡厅”搜索结果3065条。在小红书,搜索“顺德陈村咖啡”关键词,出现了GutsSpace吉事空间等一批打卡推荐店,其中,单个店名词条搜索,高者多达223万+篇笔记。

 

从数据和现场观察来看,陈村那些咖啡飘香的地方,似乎与年轻人集聚地这一属性高度重合。我们跟几位陈村咖啡店主理人(老房改造类)聊了聊,本想了解他们选择废旧老建筑进行咖啡店改造的初衷、经营现状与未来规划,但在这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咖啡店中,听到的却是他们关于副业、创业,以及生活方式的真实与梦想。

 

关于选址:

热衷选择老旧建筑进行改造


在“GutsSpace吉事空间”主理人阿杰的印象中,2019年以前,网红咖啡店的概念还很新,而陈村最早做旧房改造咖啡屋的是2018年潭洲水道旁一家叫“Junga Cafe”的网红店,一栋三层楼的波西米亚风格max复古风小白屋,远离市区,却吸引了一波又一波人前去打卡,算是立了一个方向标。

 

95c4520230802182250946450.jpg

“GutsSpace吉事空间”


为什么都喜欢选择老房进行改造?在他们的答案中,大多是因为“有历史韵味的加持”。

 

在很多人看来,相对于茶的历史传统,咖啡是一种新兴的饮品,大众认识它的时候,大多都是在商务大楼里,高档商场里,少了一点人情味。

 

随着咖啡在年轻人的工作生活中逐渐日常化,大家对咖啡场景消费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用自游咖啡主理人啊游的话说,就是“既要有氛围与灵魂契合的环境,也要满足个性释放的享受”,冷冰冰的、千篇一律的商务店,已经承载不住年轻人的需求,“旧建筑改造,是一种尝试,因为它们与人之间,本就有着紧密的联系”,啊游直言道。

 

因而,每个店,在成为咖啡店之前,都已经历风雨,有着自己的故事。

 

d2e8c37dc420b567e2550c98b539ebb_副本.jpg

自游咖啡在居民楼下,自带生活气息。


“GutsSpace吉事空间”由废旧发电水闸改造而成,宽阔的空间里充斥着浓浓的复古工业风;ARTIN COFFEE·藝里与自游咖啡本身就是老旧民房,保留的就是上世纪70-90年代关于“家”的记忆;the HOME与VEINS绿植咖啡原址是旧厂房、旧仓库,带着历史的辉煌与沧桑……

 

“很多人会觉得老屋改造,就是保留它原有的一个部分,再加入自己的东西,成本会便宜点,其实不然,真的不然,就铺平这100多方的地面就没了十几万。”正如the HOME主理人c.a所言,其他店面对的同样也是一笔大账。50方左右的自游咖啡,店面虽小,但仅装修加基础设备,消费20多万,开店以来营业额最高的一天也就300元左右;三层建筑面积达到400多方的VEINS绿植咖啡,初期投入达到了80多万。占地面积最大,600多方的“GutsSpace吉事空间”主理人甚至坦言,自2019年底开业仍没有回本。

 

直观来看,这份账单背后,似乎是一场情怀与成本的博弈。那为何坚持?

 

关于态度:

开咖啡店不只为盈利

更多是想打造一个表达自我的空间

 

不少人在这些咖啡店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城网君了解到,在几位主理人中,经营咖啡店几乎都只是副业,the HOME主理人c.a虽是主业,但他的两位合伙人也同样拥有自己的事业来支持这份热爱。


“首先,我们对这个店的定位一直都是一个副业,没有想过一定要赚很多钱或者说一定要在同类店里脱颖而出。然后就是压力,我们整体投入成本很高,当时也挺火的,就有点上了架子下不来的那种感觉,特别是头两年,所以也是半推半就。但如果说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开这里的一个初心。我们都是本地人、同龄人,当时认为陈村还是比较少年轻人的东西,所以在想,‘为什么不可以有自己的一些表达呢?本地没有的能不能从外面引过来?最起码我不用跑到很远的地方就可以有这些内容’。我们也不是说特别有能力的人,但我做到了可以提供我们的场地给到各方面的团体去做一些活动,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关注自己所在的地方,这是我觉得有满足感的东西。


 投入心思,融入创意,咖啡店一步一步做得更好。


在“GutsSpace吉事空间”主理人阿杰的表达中,完全小白的他们做这件事,一开始是“没想太多,全靠年轻人的冲劲”,过程中是“花了好大的心力去趟平了很多问题,熬肠子好后悔的事情也有”,现在的状态是“整体运营情况OK,发挥的效果完全符合预期,看到了一些自己想要看到的场面。”

 

因此一直到现在,他们都不认为“GutsSpace吉事空间”只是一个纯粹的咖啡店,他们正在努力将其做成一个可运作的经济载体,通过免费给公益活动提供场地、提升品牌质量、围绕客人心目中的价值点去做,让它成为更多人在陈村品尝咖啡、休闲放松、商务洽谈,派对团建,带动年轻人交流氛围的一个选择。


站在VEINS绿植咖啡店一楼,抬头可见三层空间。

 

VEINS绿植咖啡主理人阿明本身是一名园林绿化工程师,平常喜欢玩、收一些特别的植物,开店之初,他本只想打造一个空间满足他和员工办公的同时,对收藏的植物作一个展示让更多人看到。“所以咖啡方面,我本来也不是想要很盈利的那种,一开始甚至没有请正式的咖啡师,到后来发现客人越来越多了,我们自己也爱喝,就请了专业的人士来运营。”

 

在这个环环相扣、脉脉相连的三层空间内,正如店名“VEINS”一样,阿明更期待的是在咖啡的加持下,来到这里的人,能放松心情,享受绿植带来的好风景和好心情。


 在啊游的咖啡店里,摆放着他喜爱的书。


而对啊游来说,开店则是一种精神寄托,“所以我的店不能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咖啡店,不是什么事情都要赚钱,就像结婚不赚钱,上学也不赚钱。”咖啡店就像是他的朋友一般,在店里读书、写字、撸猫,在这里研究咖啡,跟朋友、邻居,以及不认识的客人随时分享咖啡,还能时不时随心所欲装扮它,增加两盆花,写上一两首有趣的诗,听雨声,看天晴,携手咖啡店过着细腻绵长的生活。

 

c.a从广州来到顺德,顺德舒适的生活环境,总让他想起第一次在一个冬天喝咖啡时那个温暖的瞬间,“哇哦,就像冬日暖阳一样感染到我,这也是我想通过这个店传播的一个概念,咖啡不单单只是咖啡,它能代表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个载体,是跟别人接触的桥梁,还可以衍生出很多东西”。因此,the HOME一直坚持工装风格(Workwear Style)、机车风格(Biker Style)、Vintage穿搭等美式复古的个性化打造,c.a表示,“只想努力为我们那些相对不在主流价值观里的同样热爱着生活的大家提供另一个意义上的‘家’。”


 志同道合的人来到the HOME,因为爱好成为朋友。


跟他们的聊天中,可以发现,这群年轻人就像是离家在外拼搏的人,通过旧建筑改造的咖啡店就是他们需要去维系的熟悉、舒适的家。当他们见识了新世界,学到了新知识,最终都要回到自己家,通过这个有温度、有热情的载体,把自己对咖啡文化、对这个社会的认知与理解,热爱与期许,对外传递、扩散,然后发生一些改变,“不管是对一个人,还是一群人”。

 

关于未来:

这一群年轻人都有各自的计划,且充满信心

 

在小红书的百万+篇笔记中,工作日和休息日,陈村这些咖啡店是不同的模样。

 

休息日,人流相对较少,大多都是一些散客,进店坐一坐,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办公或者进行业务洽谈,这时的咖啡店是安静且治愈的。


而一到周末,那些在高楼大厦、工厂车间里憋闷了一周的人,带着宠物,携亲朋好友,三五成群,欢声笑语出现在咖啡店中。更加突出的是,很多从广州、深圳、中山、江门等周边城市专程驾车前来,人气暴增。


VEINS绿植咖啡店里绿意盎然,摆着各种绿植。

 

采访当日,在VEINS绿植咖啡店里,城网君遇到了长期生活在广州,但工作日都在北滘出差的黄小姐,她在大众点评里随机选了这家店,点了一杯dirty,抱着电脑,她已经呆了接近三个小时。

 

她认为,相较于广州天河很多繁忙街区的咖啡店,人多到肩并肩,没有空间和隐私,甚至还要坐到花基上。但这几个小时里,VEINS绿植咖啡店给她提供了一个安静、满眼青葱绿意的环境,玻璃隔间也让她觉得空间开阔却有安全感,即便出品可能不是最佳,但她愿意给出“是一次还不错的体验”这个满意的评价。

 

阿杰表示,“我觉得是因为我们整体的生活环境、生活配套正在提升,其实整个社会生态是一环扣一环的,陈村地铁开通了,河堤公园做好了,露营的人多了起来,自然就有很多人来了,这是相互带动的。”阿杰说,最难熬的时期(疫情三年)已经过去,现在人流越来越多,也有了很多刚需客,“就慢慢把它做好”。


 成群结队的人走进the HOME咖啡店。


随着从各地聚集到咖啡店的机车爱好者、咖啡爱好者以及美式复古文化等爱好者越来越多,the HOME人流量与日俱增,c.a和他的合伙人正在计划把千禧坊的部分停车位空地也租下来,增加古着风格空间和烘焙室,扩大咖啡店规模的同时,也致力强化咖啡店的专业化经营,承载更多有趣的灵魂。

 

阿明则坦言,需要有更大的空间承载他的爱好,他规划着把整个二楼作为绿植展示的空间,充分把“叶脉、咖啡”融会贯通,让绿植和咖啡、人之间有更多对话的契机。

 

就像黄小姐所言,“市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注重咖啡的本质,对咖啡豆的出产、烘焙、萃取等更在乎,有的人喝咖啡更注重氛围感,环境带来的享受,有自己的特色才是竞争内核。”


 风格各异的咖啡店如雨后春笋出现。


“聚是一团火,散若满天星”。直观来看,陈村这些咖啡店如今正以不同的风格吸引着不同的人群集聚,在这背后的那群年轻人,默默努力着。对于未来,他们都正在进行新的计划,且充满信心。

 

编辑:李小妮

部分图源:受访者

扫码下载

知识产权及侵权行为声明:

未经顺德+APP应用平台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APP应用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顺德+APP应用平台相关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APP应用平台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若发现顺德+APP应用平台有内容侵权行为,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处理。

关联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