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了,何叔坐在伦教霞石村叠石码头边织补渔网,回想起第一次跟老爸出船打鱼的那个早上,心中还是不免感慨。
那是深秋,风有些阴冷,天还未亮,坐在小木艇上,身体笼罩在父亲的身影下,灰暗中周围很安静,父子俩没有说话,只能听到水波“哗哗”的响声,不时还有浪拍打着船头。毛头小子,有些兴奋,也有些紧张,不到半个小时,船停下来了,他以为要大展身手了,但父亲没有动,也没有说话,只静静看着水面。过了十来分钟,父亲终于出声,“得了”。
他的动作有些生涩,只得照着父亲的样子,放饵、撒网、等待未知的收获、收网……两人忙完,天已大亮。返程中,父亲一改出发时的沉默,跟他分析了打鱼整个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
何叔熟练地补网,回忆过往,有些感慨。
在那只陪着父亲“征战”了多年的船上,他第一次听到“跟着水流走的人”这个比喻。原来,停船时父亲没有立即行动,就是在等合适的水流。
如今,何叔已经是经验丰富的老渔民,而跟他一样依水为生、逐水而动的村民,现在还有40多户。
在水一方,这是伦教叠石渔村
叠石,位于顺德水道南岸东段,驾车从裕成北路开上河堤,辽阔的水网就闯入眼帘,在这个夏日的清晨,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舒服的江风,透过车窗吹进来,让人想闭上眼睛细细感受。
戳视频感受叠石码头丰收的喜悦和渔村风景↑
六点还未到,到达叠石水闸,远处太阳正慢慢升起,透过云层才放出一道道金黄色的光芒,但叠石码头早已是一片繁忙。
一条、两条、三条……那些午夜时分出去的渔船正在归来,发动机“笃笃笃”声由远而近,带来水波荡漾。“有没龙利啊”“称两斤虾比我”“今朝迟咗少少喔”……船还未停稳,岸边赶早来买河鲜的村民已经上前看货问价,有的还熟悉地伸过手接住船上老板抛过来的绳索,用力一拉,船稳住,人也已跳上了船。
走上梁老板的船,只见她打开船舱,“一肚子”活蹦乱跳的虾就出现在眼前,梁老板和搭档默契地各自分工,捞、倒、拣、放,引来其他渔民和村民的围观。
渔获满仓,大家都赶早来买河鲜
江水奔流不息,这片辽阔的水域孕育了丰富的河鲜,虾、蟹、鱼、鳝、蚬应有尽有。而勤劳的叠石人也不辜负大自然的馈赠,成了远近知名的河鲜集聚地,一代代村民家中、众多饭店厨房中那一口让人惦记的鲜甜、鲜美,就来自这里。
梁老板的船“遭”围观
何叔捕捞的十多斤虾,等待的村民还没见到影,就被提前定了的“中介”收了去,只剩下的几条白笋壳,他要带回家给放暑假的孩子也尝尝鲜,“从小吃到大,在外面吃不到,在家肯定要多吃点”。而梁老板船上的河鲜,更是“自捕自消”,本身就是开饭店的她,昨晚十一点多收工,十二点多就又出船。回到码头还没到半个钟,挑选完毕的所有河鲜就被运回饭店,等着顾客的到来。“好多客预定了,刚刚开渔唔耐,大家等咗四个月,都要来试试”,梁老板弯弯的眼里全是欢喜。
人生海海,他们已经摇曳半生
“最年轻三十出头,有两个,最老的七八十岁,都有两个,最多的是四十几到六十几,大多做了四五十年。”人声渐息,十分钟前出船想收网的霍叔因水未涨再度返回,在摇曳的船上,分享了他的“水上人生”。
霍叔坐在渔船上,看着远方,思绪万千
霍叔1986年跟着父亲入行,如今六十多岁的他皮肤黝黑,细纹爬上眼角,双手长满茧子,那是多年摇桨留下来的印记。
“好多人都是三代捕鱼的,以前都是木船,全靠桨摇”;
“最好做的时候是90年到96年,好多企业、个人专门找靓河鲜吃,那时养殖不多,只靠我们打鱼的,一日有30-50元,比当时在伦教南方印染厂做涡炉一个月290元的工资还高”;
“鱼品种一般有海鳝,鳎沙、鲈鱼、边鱼等十几种,河鲜有得吃,鸡鸭鹅又是自己养,自给自足。自己长期吃所以知道品质真是好,这几十年我们这些人都没得大病,渔船的人都很健康……”
这片水域,承载着一代代渔民的生活
那些远去的记忆,一字一句,凝在霍叔望向水面深邃的目光里。
当年那群跟在父亲后面的少年,现今都变成了中老年。他们敬畏水,又依赖于水,在水上起起伏伏半辈子,识字不多,却熟知潮涨潮退的规律,能清楚说出哪里鱼多、哪里虾多……
岁月无声,渔村故事未完待续
时间来到七点,叠石码头第一波渔获的人全部散去,跟着渔民穿过河堤,沿着新河坊往村子里走,我看到了水乡渔村最质朴的样子。
木艇静静立着,无声诉说
水道清澈蜿蜒,村内房子、古道、古树沿着河而立,错落有致。最特别的是,渔船、渔网、虾笼……那些斑驳的,带着累累战绩捕鱼工具,静静地“躺”在河涌里,无声诉说着渔民、水和捕捞作业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陈叔介绍,以前,叠石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船艇,自由打鱼,后来,随着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一些船就慢慢停用了。2022年,伦教相关部门对船只进行统一登记管理,并组织渔民将木艇全部换成宽敞、安全性高的渔船。因此,那些换下来的木艇,渔民就把它们停放在河涌上,用于日常捕捞。
在这里,新与旧在融合、发展
在渔民们看来,改变是经过了阵痛的,曾有过各种不适。但实际也证明,改变是有效的。近年,在伦教“以水美城、以水兴城”治水行动、臭水体整治的推动下,叠石支河、新河坊等河涌违建进行拆除、美化,各道还统一装上了排污管道、太阳能处理设备,陈叔表示,“河涌水靓好多”,最可贵的是,“河虾多了”。渔民们渐渐明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新含义,是“与水共生”,“比如我们收好自己的垃圾,不往水里扔”,陈叔说道。
风未停,水未歇,叠石渔村的故事未尽。正如何叔期待,“在新与旧之间、治理与保护之间,收获过幸福,承载过落寞,也孕育着新的希望。”
编辑:李小妮
部分图片: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辉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