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良出发,驾车40多分钟到达龙江左滩3500书屋,书屋作为一个新晋“网红”,像城网君这样慕名来一睹“芳容”的人不在少数,周末更是人流高峰。
在这样一个如田园诗画般朴素的小渔村里,这个现代化的书屋显得格外精致,竟生出了点“夫唯大雅,卓尔不群”的意思。3500书屋创始人泽雯说,这就是他们想要的反差感。
横看成“水”侧成“龙”,书屋处处藏巧思
作为一个乡村振兴的项目,落点在这样偏远的地方,这个书屋需要打造一些“爆点”,于是我们可以在书屋的各个细节里看到泽雯的用心。
进门后,在很有格调的咖啡区点上一杯咖啡,让浓浓醇香在书丛萦绕,我们把这称为“仪式感”。
拿着咖啡往里走,便进入到阅读区。本近视眼抬头往上看,见到一大串风铃一样的东西挂在天花板上,这是何物?“很多人看不出来,这得上去看。”泽雯引着我随步梯而上。
这个艺术作品名叫“述字水乡”,悬挂着的是根据甲骨文转译来的字符,每个字符都有对应的水乡文化词语含义。最妙的地方在于整体造型上呈现的“错视觉”,从楼梯侧看去是“水”字,而在二楼看过去又是一条龙的形状,艺术与空间在此形成巧妙碰撞。
“水”字
“龙”形
二楼阅读区,两排相对的木质书架与中间石块形成“智慧之眼”的平面布局,以石为瞳、以柜为眶,书要用眼去看,很好地诠释了“读书”二字。
“眼眶”
“瞳孔”
“顺德先辈给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但我们还是要传承智慧、继续拼搏,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当我们累了的时候,就可以回到这里休息一下。”正如泽雯所说,3500书屋是一个适合年轻人的休闲的好地方。
“3500”,是顺德文明的起点
“3500”是神秘的数字代号吗?非也。
在书屋里,没人能对中庭花园视而不见,地面上那看似随意实则故意的设计,实在太精巧。泽雯告诉我,这里藏着“3500”的答案。
中庭花园
3500,指的是左滩拥有的3500年历史,3500年前,书屋所在地周边仍是汪洋一片的高岗处,顺德先人在此地劳作生息。
中庭花园,是3500年前的书屋所在地的缩影。
顺德最早的文明可追溯到3500年前,2008年曾村民在左滩麻祖岗挖出了大量咸水生物类贝壳,当时还发现了一部分商周时期的文化层,这说明珠江三角洲尚未完全成陆之前就开始有人类在这里生活。
中庭花园中,用蚝壳拟作咸水生物类贝壳,石块分层叠放巧妙打造出了流水层的视觉效果。
半旧半新,一砖一瓦诉说书屋的前世今生
中庭花园的巧思不止在地面。花园中间的老树、左边的红砖墙,是特意保留下的旧建筑痕迹。新与旧就这么在这里和谐共处,无声地诉说着左滩3500书屋的前世今生。
书屋是由冲口生产队的一座旧二层楼房改建而成,这个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老建筑,曾用作蚕房、幼儿托管所,改造前闲置了25年。
2018年开始,冲口党群服务站结合群众需求、设计师和建筑师的专业意见对这个老建筑进行修缮改造,2021年改造完工,2022年不断调整优化,最终形成如今的模样。
承前启后,顺德文明在这里,再出发
若问修建活化这座书屋的意义,除了提供一个休闲与学习的场所,那便是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龙江自古文风蔚盛,400多年前,从明朝左滩余氏家族开设“余氏家垫”,到清期余氏开设的“甘竹余风采堂”、“双鱼书室”诞生,左滩人不断投入教育发展。当时的观澜书院、五峰书院、文阁与龙山的整峰书院、龙江的儒林书院名噪一时。
泽雯说,通过这个书屋,将顺德人敢为天下先、不畏艰难的精神承载、传递,是大家的初心。“我们希望大家通过在书屋里读书、学习、成长,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希望往后的3500年也能更加辉煌。”
若说左滩这个小渔村是顺德文明篝火点燃的地方,如今我们可以以这座书屋为载体,继续高举这文明篝火,奋力前行。
3500年前,这里是顺德文明的起点,3500书屋,是顺德文明的传承,我们在这里,看屋内书籍浩如烟海,看屋外绿韵水乡怡人。
编辑:张紫雯
图频:张紫雯、黄鹏、罗智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