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为数不多的“满汉合璧”清代官印,你都见过吗?

在顺德档案馆的大堂里,

有一面印章墙,

三十九枚鲜活的印章被镶嵌在

极具岭南气息的青砖灰瓦墙上。

“顺德”两个大字沉稳大气,

配以“档案史志”的印章,交相辉映,

好一幅用印章呈现的顺德版图,

向来往的市民展现着

顺德的变迁与发展。


微信图片_20221222140940.jpg


在这其中,

有一方清代官印的印文模型

含羞答答地躲在角落里。

它与以往我们常见的印章

有着极大的差别,

印文的内容似文字也似图案。


微信图片_20221222140954.jpg


它的存在更为这面印章墙

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

探究它背后的故事吧。


官印,是古代施政机关的公章,也是官府的信物和象征;文书中的大红印章,就是官府行使权力的凭证。


所以谁掌握了官印,谁就有了相应的权力,“掌大印”“拿印把子”便成了当官掌权的代名词。


以前印绶由官员随身佩带,以体现权力,新官上任时上级会另发新印,官印也就成为官员之印。


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新官不能不理旧账,因为在百姓看来,官印代表的是官府,而非官员个人,所以后来就有了官印移交制度。


唐宋时期,官印设置的制度已十分严密,随后更是在不断完善,从规格大小、刻制材料,到使用、保管、移交、更换、销毁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例如明代各衙门的官印都是由礼部铸印局统一刻制,为正方形的铜铸件。


顺德曾历经明清两朝,但我们却很难再见到古代顺德的官印,这是因为过去作废的官印必须上缴并集中销毁。


幸好在顺德区档案馆保存的一些清代档案中,还能见到几方字迹清晰的官印印文,下面就让档案君带你一探究竟。


首先介绍的是顺德区档案馆大堂印章墙上的那方印文,它与其他印章有着明显的不同。


印文右半部是密密麻麻、长短不一的横竖条纹,几乎没有斜线。看起来就像是层层叠叠的博古架,甚至像一座迷宫。


其实这是笔画经常多次折叠、堆曲的篆书,称为“九叠篆”,该印内容从上至下是“顺德县印”四字。而印文的左半部则是对应的满文楷书。


微信图片_20221222140959.jpg

乾隆年间档案使用的官印。


古代官印的印文都是采用篆体,隋唐以前以小篆阴文为主,后来采用篆体阳文。


印文布局讲求均匀、对称,所以在正方形的印章中安排的字数和字形就十分考究。


首先每列字数相等,每行字数也需要相同,如果官府机构名称的字数加上“印”字后出现5、7、11等质数时,还要在“印”字前加上“之”字,以构成偶数或可等分的奇数。


例如机构名称是6个字,加上“之印”后则为8个字,可以分成四列两行来排列印文。


其次对于笔画较少的字,必须增加一些曲折弯转,使印文显得紧凑对称,整齐美观,以下三枚方印文都能很好地体现上述特点。


微信图片_20221222141002.jpg

清代官印,见于乾隆中期以后的档案。


微信图片_20221222141005.jpg

清代档案官印截图。


微信图片_20221222141007.jpg

宣统年间使用的官印。


这三方印文看起来差不多,都是8个篆体字,只是在某些笔画上有细微的变化,但与上文介绍的第一方印文完全不同。


原来,第一方印文是乾隆十三年(1748)起出现的仿照汉文篆字的满文篆字;后面三方是九叠篆,并盛行于唐、宋、元、明的印章镌刻,到了清朝后便逐渐少用。


所以第一方印文的右半部“顺德县印”四字比较容易就能看出;而左半部的四字实为满文,内容不太容易辨别。


若印章上有满文,这无疑就是属于清代的,不过不知道当时又有多少顺德人会认识满文呢?


印章一小方,却有天地藏

每一个印章的背后

都刻着不一样的故事


编辑:陈惠玲

来源:顺德档案史志

扫码下载

知识产权及侵权行为声明:

未经顺德+APP应用平台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APP应用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顺德+APP应用平台相关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APP应用平台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若发现顺德+APP应用平台有内容侵权行为,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处理。

关联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