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龙”来了变“醒龙”!顺德这条古村是有什么神仙魔法吗?

一涌环绕、三丘卧立、

八桥古韵、十景生辉,

俯瞰勒流这条千年古村,

一砖一瓦,古祠老街,

小桥老树人家,蕉林龙眼枇杷,

处处都散发着古朴又清新的水乡韵味


顺德城市网俱乐部“马彦良”


龙眼村古称“龙渚”,其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是印证岭南地区沧海桑田的贝丘遗址所在地。因龙渚有“龙眼点睛”的传统习俗,明朝顺德建县之时,“龙渚”便宣布更名为“龙眼”。


自古以来,龙眼村农商并重,鱼桑共盛;鼎盛时期,人口过万,三圩六市,交易繁盛,因此也被称为“小香港”。


龙眼点睛

龙眼的文化灵魂


龙眼点睛习俗有着自成系统的整套仪式,包括祭拜、迎龙、抚龙、接龙、参拜、点睛、赠物、回龙、龙宴、游龙、庆龙等环节。自农历四月三十子时起,龙眼村太尉庙中敲响龙船鼓,以示进入龙眼点睛进程。


每年农历五月初三这天,数百条来自珠三角各地、刚出水的“盲龙”自发汇聚龙眼,停靠在埠头前,等待点睛大师为它们“施法”开眼。


顺德城市网俱乐部“阳光与鹿”


也许你会疑惑,为何“盲龙”需群聚于此?祖辈相传,深藏水底的龙舟,初出水时慧眼待开,若不点睛则为“盲龙”,划船竞渡时风险暗存,容易“插沙”(翻船),所以龙舟须智者点睛,以图猛龙翻江,龙腾四方;龙眼村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正是一等一的“亮眼”圣地。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龙舟靠岸,船员接过村民送来的酒肉、鲜果、利是和“龙船符”后,卸下龙头、龙牌、龙尾。龙头先行、龙牌居中、龙尾殿后以代表整条龙,上岸接受妇女儿童的抚龙之礼,寓意“摸龙头,富贵添寿;摸龙尾,一年好到尾!”

 

在众人的簇拥下,“盲龙”被接入太尉庙内,龙头、龙牌、龙尾并排安放在神像前拜垫上,祈祷神祗的保佑。拜祭过后,重头戏“点睛”才正式开始。


庙里村中德高望重的点睛人,口中喃喃“万事胜意”“顺风顺水,龙头顺到龙尾”等颂词,用龙眼叶将水洒在龙头、龙尾以及神斗、铜锣、大鼓、彩旗上。


随后点睛人手抓蘸饱朱砂的毛笔,郑重地往龙睛上点两点朱砂,给龙“点开慧眼放光明”;接着脖子两画,龙尾一点两画,此时笔势必须随龙尾向上点去,以保持整个点睛次序均是顺势而为,意喻“头尾皆顺、风调雨顺”;最后取一簇龙眼叶喂进龙口,名曰“彩青”,完成“点睛”仪式。


顺德城市网俱乐部“阳光与鹿”


朱砂一点群龙活,龙开慧眼成猛龙,龙舟船手精神壮。祈盼好运连连的船手肩扛龙头、手托龙尾、高举龙牌绕庙堂一周“行大运”,并以三进两退的仪式叩拜作揖,以谢神恩。


点睛龙舟,次第出涌;龙旗招展,绕河游弋;赛罢龙舟,龙宴助兴。仪式感拉满的一天,在龙船饭桌上的推杯换盏中落下帷幕。


在水乡人的心目中,龙舟是连接宗族文化、乡邻情感的精神纽带。“龙眼点睛”,这个以舟楫祭祀自然神灵的古老风俗,跨越六百余年,使龙眼村声名远赫。而由此衍生发扬的“龙文化”,更为龙眼村深深地注入了独特的灵魂。


古桥宗祠

龙眼的脊梁与根基


如果说龙舟文化是龙眼的魂,那么龙眼村内的古桥和宗祠,就是它的脊梁和根基。

 

“凤城旧八景”,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但“龙眼旧八景”,你是否听过说,又是否踏足寻觅过呢?


微信图片_20221101150018.png


诗中的“古桥秋月”,正是描绘始建于明代龙眼古桥与镇北桥,它们至今仍坐落在村里的水道上,相映相辉。相传在八月十五中秋零点,月亮倒影在桥底的中央河面,澄亮皎洁。桥下水上,一弯美月灵动飘,鲜活画卷随之冉冉展开。


镇北桥:明代建筑风格,红砂岩铺砌,桥拱为纵联砌置法,梁式单孔。


龙眼古桥:最初是竹木结构,宋代砌石墩、铺木板。明景泰三年成为县道,明弘治年间古桥重修。


古桥流水间,负责镇守在村口埠头的两只红石雕刻狮子,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如今只剩下粗犷的外形,却依稀能感受其熠熠生辉的神貌。


顺德城市网俱乐部“马彦良


村内数十座宗祠,是水乡韵味的历史之书,更是乡愁安放处、凝聚人心地,展现着一个个家族曾经的辉煌与荣誉。

 

梁氏昔日鼎盛时期,在村里曾拥有28间祠堂,历经五百多年沧桑,如今仅存前身为“钝叟梁公祠”的梁氏大宗祠。 


顺德城市网俱乐部“马彦良


宗祠门前书写有“梁氏发新枝兰桂腾芳长茂盛,祠堂开广宇棠棣竞秀永昌隆”的对联;子孙发达,谓之兰桂腾芳;兄弟联芳,谓之棠棣竞秀。


 曾因风雨洗礼,一度破败不堪的梁氏宗祠,在各房族人的努力下,得以修缮重焕新机。族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一砖一瓦、陈设装饰,均严格按照旧时祠堂来修。如今,古祠荣光依旧,不仅是鲜活的文化瑰宝,更是梁氏宗亲光宗耀祖的祭祀平台。


踏出祠堂的大门,沿着乡村小路走进李家巷,一间名副其实的“蚝宅”映入眼帘。高耸的蚝壳山墙,是由祖辈村民就地取材,从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蚝壳建造筑成。白楞楞的蚝壳如参差的瓦片般露出灰泥,紧密地堆凑着挺过了经年来的风霜雨露。 


村里既有东方的汉太尉相公庙,亦有西方天主教的天主堂。中西合璧,数教并存。白墙红门里,藏着龙眼村对外的无限包容。


潜龙腾飞

龙眼点亮新未来


文化铸灵魂,古建稳根基。龙眼村在“龙脉之力”的加持下,穿越千年历史长河,经久不衰。如今,风貌正盛的它,已悄然插上新的腾飞之翼,蓄势待发。


龙眼村正乘坐着省级非遗“龙眼点睛”这条旧船,在古村活化、特色水乡建设的赛道里,奋力游出“龙文化”的新潮浪。


近年来,龙眼村推动古村落活化,持续美化水乡风貌、完善基础建设,为传承“龙文化”提供了温床。


顺德城市网俱乐部“梅佛田”


除了保留修缮古旧建筑,还围绕“龙眼点睛习俗”核心文化资源,积极挖掘和梳理村里历史文化、丰富龙文化内涵、开展文旅产业规划等多层面联动,致力打造特色“龙文化村”。


村里的龙文化展馆、村史馆向村民和游客敞开大门,挥毫续写展现关于龙、龙舟文化、龙舟精神的“小百科全书”。

 

古祠堂、老街道,袅袅炊烟、潺潺流水、悠悠古桥、葱葱古树,村民在血脉的牵连下,以宗祠为纽带,世代在龙眼村繁衍生息,傍水而居,在享受安逸生活的同时,留存着最美乡愁。


顺德城市网俱乐部“马彦良


现代化龙眼工业园,在老照片般素雅的古楼宗祠旁崛地而起,它像一根扁担,一头挑起高质量发展,一头挑着乡村振兴;它也像飞龙背上坚实的羽翼,带领龙眼村腾跃高空,创出新产业、新环境、新面貌。


在龙眼,

有悠悠古韵、有浓浓乡愁,

有值得细品的龙文化……

不如趁着秋意正浓、微风不燥

踏上千年古村这片土地,

去感受龙眼村的美吧!


编辑:陈惠玲

来源:顺德区档案馆

扫码下载

知识产权及侵权行为声明:

未经顺德+APP应用平台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APP应用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顺德+APP应用平台相关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APP应用平台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若发现顺德+APP应用平台有内容侵权行为,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处理。

关联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