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龙舟说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杏坛光华人龙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2013年,顺德永春拳正式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
2014年,以杏坛为代表的八音锣鼓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杏坛文化底蕴深厚,孕育出国家非遗文化项目:龙舟说唱、永春拳、八音锣鼓、人龙舞,这些非遗文化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熠熠生辉。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杏坛独特的文化魅力吧!
▲龙舟说唱
龙舟说唱俗称“龙舟歌”或“唱龙舟”,是广府地区独有的传统曲艺形式,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目前,龙舟说唱的艺人主要集中在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麦村、吕地村、北头村为主要传承地。2006年,龙舟说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佛山龙舟说唱以使用顺德腔演唱最为正宗,清唱为主,说白为辅。演唱者常手持一支上端架着精致小龙舟的长棍,胸前挂着一副特有的小锣小鼓。形式为一人或二人吟唱,常自击小锣或小鼓为过渡伴奏,声腔短促,高昂跌宕,在演唱到高昂急促之时,经常像烧炮仗一样不断冲口而出,然后缓慢拖腔结束,诙谐有趣。
随着流行文化的冲击,龙舟说唱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目前会唱者和主动拜师学艺者甚少。近年来,杏坛镇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非遗进校园”的方式,将龙舟说唱推广到各中小学校,将本土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杏坛镇文化站供图
▲永春拳
杏坛马东的永春拳已有百多年的历史,诞生了陈华顺(叶问的师傅)一代武术宗师。陈华顺武艺名震江湖,与黄飞鸿齐名。后设馆授徒,收下叶问等高徒,叶问青出于蓝,使永春拳更加发扬光大。
从民国至今,永春拳一直在顺德杏坛马东村代代相承。如今已经发展到第七代。马东村大部分村民大都自幼习练永春拳,形成马东人文特色。2013年11月3日,顺德永春拳正式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马东村也开始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顺德杏坛的永春拳在世界各地及广东省附近地区的传播、演变,对研究永春拳历史、建构永春拳拳术整体架构,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杏坛马东大力弘扬永春文化,村内永春拳元素不断增加,永春拳休闲健身公园、湖心亭比武台、木人桩石雕像等等,为村民群众提供日常健身娱乐之余,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平台,外来游客可以通过公园介绍深入了解永春拳武术文化。
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梁兆权”摄
▲八音锣鼓
八音锣鼓是广府(粤语)珠江三角洲的一种民间音乐综合载体。八音锣鼓有演奏吹打乐、唱八音、锣鼓柜演奏三种形式,明末清初由西秦戏清唱班演化而来,广泛流传于广东省粤语地区,遍布佛山全市。
锣鼓柜有两种含义:一是以大小唢呐模仿生旦唱腔,演奏成套戏曲,兼奏戏曲牌子;二是必有一个装饰华丽,用来放置打击乐器的木柜,便于巡游表演。
杏坛是顺德至今保留八音锣鼓较为完善的地方,素有“锣鼓柜之乡”美名。2014年年底,以杏坛为代表的八音锣鼓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梁平凡”摄
▲人龙舞
杏坛镇光华村的人龙舞起源于清代,每逢喜庆节日,人龙舞表演者就会随着锣鼓节奏表演各种舞段。2008年,光华人龙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人龙舞由数十人至一百多人组成,长数十米,分为龙趸(龙的底部)和龙身(龙面)两部份。饰龙趸者头戴英雄巾,身穿黄色武术服,以肩部和腰部承托饰龙身的演员。饰龙身者着印有金红色鳞片的衣服,骑坐后以仰躺姿势,双手挥动红绸带作龙爪。龙头、龙尾均由三人饰演,以骑坐式组合,手持龙角或龙尾道具,一人骑挟着龙趸者腰部,上身悬空向前充作龙舌。
光华人龙舞在民间南派武术的基础上,融入了南派咏春拳“行者棒”棍术表演。整个舞蹈队形多变,时分时合,时起时伏,构图优美,场面壮观,气势恢宏,重在“神似”,突破了道具龙的表现手段,是人体“力与美”的体现,舞蹈与武术的结合,人的灵气与龙的精神的交融。
人龙舞表演(佛山市顺德区杏坛文化站供图)
编辑:左翠银
素材来源:方志广东、顺峰山公园、广东省非遗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