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顺德这座朝气蓬勃的城市,拥有着许多令人赞叹的城市文明,它们一直在为拉动城市发展而不留余力地散发光芒。但也有一些故事被藏匿在城市的角落,他们没有与时光同行,却与时光共存,顺德城市网推出的《看见顺德》系列报道,将带你一起发现更多顺德故事。
竹箩、竹筐、竹筛、竹簸箕、竹凳子、鱼篓、虾笼……曾几何时,这些竹编制品以其耐用、轻便、精巧,几乎成为顺德家家户户的“标配”。
图源/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SUKI小雨”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竹制品渐渐被各种工业品所替代,竹编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竹编手艺人在很多地方甚至几乎已绝迹。然而,在顺德伦教678文化街,有一位独具匠心的“坚守者”——陈兆荣,却凭着对竹编手工艺的热爱,一直坚持着这门手艺。
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
从初入竹编的世界到竹编世界的“守艺人”,从少年到耄耋之年的老人,这是陈兆荣的钟情,是他对竹编深深的爱。陈兆荣从走进竹编的世界开始,他便与竹编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春去秋来,日夜交替中,陈兆荣与竹相伴,不知不觉间已走过了一个甲子。“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图源/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SUKI小雨”
实用的竹篮、精致的竹扇、精巧的工艺品……走进荣记竹器的店铺,目之所及,都是琳琅满目的竹器用品,交织着繁复多变的纹样,让人叹为观止。城网君见到陈兆荣时,他正坐在一张低矮的竹板凳上,只见他动作娴熟,一根根竹篾在他手指尖麻利地上下飞舞、左缠右绕下立即“改头换面”,一只精致的竹器制品慢慢成形“亮相”。
图源/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SUKI小雨”
陈兆荣今年已经虚岁80岁,他从13岁开始跟家里人一起做竹编,1961年进入竹器社工作,1984年从工厂出来,在现在的竹器店工作。他见证了竹器从繁荣到衰微的过程,但他却始终坚守在这个岗位,守着这个“冷门”的手工艺。
磨练沉淀,造就有温度的竹编
竹编可以说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只有耐得住性子,才能编织出一件好的手工艺品出来。
图源/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SUKI小雨”
说话间,只见陈兆荣拿起开竹刀,将竹篾一分为二,并在竹子上下来回刮磨,去除不平整的地方,长度厚度根根精准齐平的竹篾呈现在眼前,令人惊叹。丝丝缕缕的竹条,在他的手中,幻化出种种形态,将竹篾之美浓缩在纵横之间。陈兆荣介绍说,一个竹器编织的时间至少需要三个小时,非常考验耐心、细心和专心,伤到手也是经常的事。从一根普通的竹子到各式各样的竹器,需要经过劈、编、削、磨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从竹子到竹器的神奇之旅。
图源/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SUKI小雨”
当问及为什么不戴手套时,他说,戴手套反而不利于编织,我只需用一双手摸一摸便可以感知竹篾哪些地方厚了、哪些地方不够平。正是源于几十年技艺的磨练与沉淀,老匠人谈起时有着满满的底气和自豪。正是这样一双经历过时间的磨炼的手,一双被竹子反复刺伤、割伤的手,将竹编这一门充满“温度”的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
陈兆荣表示,自己的子女让他不要再干了,但他依旧不想就此关闭不做了,他觉得自己对竹编充满兴趣,只要还能做,他就会坚持下去。而且现在做竹编并不是为了挣钱,只因那份难以割舍的竹编情怀,毕竟打小就浸染在竹编的世界里,摸着开竹刀、竹子长大,对自己而言这是一种精神寄托,希望这种竹器文化特色能够保存下来。
现如今,这样一个具有“温度”的竹编,发展如何?
逐渐衰微,年轻人不愿学
图源/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SUKI小雨”
上世纪50年代左右,是顺德竹器工艺繁荣的时期,容桂、伦教、陈村、杏坛等地都有过竹器社、竹器小作坊。在顺德这个鱼米之乡,当时的顺德人普遍用竹篾编织的生活用具,品种繁多,做工精细,富有浓厚的顺德地方特色,显示了竹编工匠人的智慧。陈兆荣边说边展示了竹器用品的用途,他说:“竹箩筐主要是用于当时的农业,比如桑基鱼塘,这些箩筐可以用来装桑叶或装鱼等。筲箕则主要是用于晒东西,鱼篓、虾篓在当时也是很流行的捕鱼、捕虾的工具。以前的人还会用小的竹篓装一些东西,比如用来装菜,但现在都是老一辈的人才会用了。”
随着时代更替,社会发展,顺德的竹编手工艺受到了工业化的冲击,迅速失去了产品市场,手艺人的生计难以为继,大部分是当时跟陈兆荣同一个厂出来的手艺人,大部分已经没有从事这门行业。
现如今,顺德只有一些地方还会继续在新居入伙、接新娘担礼饼时用到箩筐。一些原本实用的竹编用品也更多成为了装饰品,比如678文化街的一间饭店便用到了竹编制品的元素,体现了竹编文化的魅力,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温暖。更多之前在历史舞台上“熠熠生辉”的竹器制品被其他诸如塑料产品、藤制品之类的产品所替代。顺德捕鱼人也逐渐用上了塑料或尼龙制制品,一些精美的藤制品也在悄悄把竹器制品推向历史的潮流。
塑料制品,图源/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辉ge”
藤制品,图源/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辉ge”
面对此番衰微的局面,愿意从事此行业的年轻人也几乎没有了,陈兆荣表示,竹编这一行不仅辛苦,而且赚不了钱,只能勉强糊口,所以没什么年轻人愿意学,愿意重拾这门传统手艺。此外,要真正学好这门手艺至少需要三年,是很需要耐心和时间的。
曾经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自己找上来和陈兆荣学习,但是学了之后,因为店铺也没什么事情可以做,收入不高,还要养家糊口,最后年轻人也就回家了。
虽然竹器早已没有往昔的繁荣,来这里买竹器的只剩下零丁散客,但不少老街坊或游客还是会专门来这里买竹器。周末或假期,来678文化街的游客偶尔也会有人被这个闹市中宁静的角落所吸引,对传统的竹器制品情有独钟。游客拿着手里的竹器制品,纷纷夸赞竹器制品好看又实用。陈兆荣也会对竹编进行创新,编织一些年轻人喜欢的手工艺品,当自己编织不了那么多时,他也会从其他地方选购一些工艺品回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喜欢这门手工艺品。
旧物新景,追忆竹器历史
虽然很多之前的竹器社已经不存在了,但我们仍可以通过一些“蛛丝马迹”了解到顺德竹器的历史,追忆与竹编有关的记忆。
图源/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岑炳超”
素有“小广州”之美称的容奇卫红是清末民初年间重要的商业集散地和顺德的工业起源地,50年代,这里诞生了由个体手工业合并组成容奇竹器厂,银号、打铁、竹器、水果、蔬菜、猪肉、鲜鱼成行成市。原来的容奇竹器编织非常有名,但随着老一辈竹器手工工匠隐退,人们对竹器制品的需求减少,现今已基本无人继承。
容桂竹器厂车间现状,图源/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岑炳超”
竹器街的繁华随着竹器工匠人的隐退而落定,如今竹器厂车间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它还依然存在着,换了另一种身份——一间间商铺,继续成为人们追忆往昔的地方。
图源/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岑炳超”
容奇卫红至今还保留着“竹器街”的叫法,更有许多以此命名的门牌号,可见当时竹器对这里的影响之深。在这里,还建有一个竹器街公园,公园东侧的花基种植了翠竹,纪念昔日竹器买卖的印记。
图源/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岑炳超”
创新方式,传承竹编技艺
竹编织制品是否可能被取代或者失传?答案或许是肯定的,竹器制品不仅费事、费力,而且不能大批量生产。
图源/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辉ge”
在竹器制品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时候,它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比如陈村前些日子开展的编织工艺传承活动,用不伤手的塑料片代替竹片,吸引众人前来参加。相比于竹编而言,它的受众更加广泛,小到一两岁的小孩都能参与进来,认识到编织工艺的美。
图源/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发仔”
历史不能倒退,时间不可逆流。承载传统技艺和记忆的竹编或许会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留在历史长河的记忆里。但它的编织技艺或许会长存,与顺德有关的记忆也会通过另一种方式让人们继续追忆吧!
编辑:陈惠玲
更多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