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顺德的故事 | 粽子香浓

文/邓永娟


端午节前几天的一天早晨,我开着摩托车在旧圩驶过,突然,看见路边有一家早餐店打出了几个字“正宗陈村粽”,让我灿然一笑,心中那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我来陈村也有二十多年了,从新陈村人,早已变成了旧陈村人,他乡也已成了故乡,我把这儿当成自己的家。


来陈村之前,从大学老师那儿得知“陈村粽”的由来。原来,抗日战争时期,在陈村竹桥头也就是现在的金花大楼附近有一家卖粽子的店铺,他们家的粽子特别好吃,想钱想得发疯的老板自然就想“得升米望饥荒”,也就是希望闹饥荒,这样就有更多的人来吃他家的粽子,生意越来越好,钱也就越赚越多。由于他们家的粽子太出名了,人们把他们家的粽子就叫“陈村粽”。


后来,“陈村粽”“陈村粽”说得多了,传着传着,时间一长,“陈村粽”就变成了“陈村种”,含义也变得不一样了。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珠江三角洲人们常会听到一些人家教育自己的孩子时说道:“别学陈村种!”“一副陈村种的样!”人们对陈村人的看法可见一斑。“陈村种”这时就变成了一个俗语,它的全句的意思是:“陈村种——得升米望饥荒,得两升米无地方装”。例如某人有了一块钱,他不管自己明天是否有米煮粥,一下子先吃掉九毛九,仿佛专等饥荒到来,好让自己饿死似的,人们又把这种行为叫做“洗脚不抹脚”——顾前不顾后,顾上不顾下,愈穷愈目光短浅,越没有钱越要瞎花,带有二世祖、败家子的意味。


我来到陈村,并没有发现人们所传说的那样的“陈村种”形象,反而被陈村人的纯朴、务实、勤俭、节约等高贵品质深深地打动了。近年来,陈村各方面都快速发展,花卉事业蓬勃,陈村年桔的名牌打到了首都北京,还走出了国门,飞向了世界;打造工业园区,引进高科技企业,现在已有多家企业成为上市公司,成为陈村的标杆企业;以水兴城,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宜商宜居的绿色环境,我们的家园变得一天比一天美;我们虽然是一个“村”,但是地铁已经开通,从陈村到广州只需要五分钟的车程,真正实现了从“村”变成“城”的梦想。


陈村今天的快速发展,是所有的陈村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陈村种”“陈村粽”的解释已然变成了“赞美务实、不服输、敢拼敢干、目光远大、勤劳、节俭的陈村人”。


吃粽子,要吃就吃正宗的“陈村粽”。陈村粽馅多,内涵丰富,里面有肥瘦相宜的五花肉、令人垂涎欲滴的咸蛋黄、沁人心脾的冬菇、鲜料十足的虾米瑶柱、甜甜的大红枣,当然,绿豆是主角之一,会与糯糯弹口的糯米一起,散发出别样的香气。


一口粽子,吃出陈村人的自豪感。


六一儿童节晚上,儿子对我说:“妈妈,明天我们要包粽子。”端午节前一天的早上,幼儿园的老师在班群里发了许多照片,都是孩子们一起包粽子的快乐场面。孩子们的小手小心翼翼地抓起粽叶,卷起,慢慢地弯成一个U字形,可是,那些粽叶就像不听话的小孩子,一会儿就散落在桌面上,好不容易抓牢了,欣欣然地舀起糯米放成粽中的槽里,哈哈,不是米放多了,粽叶包裹不了,就是米放少了,包起来的粽子像个瘪下去的小气球,急得有些小朋友大叫起来。


看着这些小孩子认真包裹粽子的样子,我深深地感动了!幼儿园的老师真好啊,有节日的仪式感,通过包粽子活动,在孩子们的心里扎下了一棵种子:“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包粽子,吃粽子。”因为孩子们还小,他们还不知道这个节日的来源,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等他们长大一点,上了小学,老师们和爸爸妈妈们会告诉他们,端午节是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到了,粽子节到了,我们吃着散发着浓浓香气的粽子,想着粽子的故事,也想着粽子以外的故事……


■作品征集


每个顺德家庭的发展,都是时代的缩影,每个人与顺德有关的经历,都与顺德的发展紧密相连,顺德城市网(顺德+),将以“我和顺德的故事”为主题,面向全社会开展征文活动,从个体的角度讲述和顺德的故事。如果你也有故事想分享,可发到顺德城市网邮箱:2263179856@qq.com进行投稿噢。更多征集详情内容请戳:有奖征集 | 我和顺德的故事


■更多作品


点击【专题】我和顺德的故事

画板 1.jpg


编辑:潘洁玲

扫码下载

知识产权及侵权行为声明:

未经顺德+APP应用平台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APP应用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顺德+APP应用平台相关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APP应用平台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若发现顺德+APP应用平台有内容侵权行为,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处理。

关联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