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顺德 | 走进伦教这个村,看见一片“黄金”记忆

编者按:顺德这座朝气蓬勃的城市,拥有着许多令人赞叹的城市文明,它们一直在为拉动城市发展而不留余力地散发光芒。但也有一些故事被藏匿在城市的角落,他们没有与时光同行,却与时光共存,顺德城市网推出的《看见顺德》系列报道,将带你一起发现更多顺德故事。


“我细细个,就落田帮屋企摘花蕾了……”


“经常做到凌晨一两点,好辛苦嘎……”


“种种下,宜家已经变成乐趣喽……”


……


逢萍-5.jpg

每一朵菊花,都有着不一样的浪漫。(谢逢萍


说起菊花,伦教荔村的村民,人人都有自己的独家记忆,虽有酸甜苦辣,但也充满幸福。


在这里,你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菊花的“身影”。每次走进菊田,也能收获不一样的浪漫。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拥有“菊花之乡”美名的荔村,在大浪淘沙之下,也经历了沉浮……


盛名:满村尽是“黄金甲”


C0009T01.jpg

荔村老花农严志强悉心地打理着自己的“小园子”。(谢逢萍


走进强叔(荔村老花农严志强)家,葱郁的绿色十分抢眼,这里有罗汉松、桂花、茶花等等,每一种花,从根部到叶茎,用心培育的痕迹显而易见。强叔是把曾经种植菊花的经验,都转移到家里的这个“小园子”里了。



聊起与菊花的种种往事,强叔满眼是光。“一开始,荔村种出来的菊花,主要是用于出口,花农晚上会把菊花拿去顺德土特产出口公司,第二天早上菊花就能送达香港。时时会忙到凌晨1点多,好辛苦的。”即便辛苦,但也走下来了。强叔回忆说“那个时候,荔村的农业,只有种植菊花最好赚,桑基鱼塘都比不上种植菊花,我现在的房子,就是用一棵棵菊花砌起来的。”如今强叔已经退休了,但他还会时常想起种植菊花的日子。


洁玲 (5).jpg

(潘洁玲摄)


也许会有人以为,荔村之所以被称为“菊花之乡”,这是因为菊花种植的起源来自荔村,事实上,并非如此。强叔说,“荔村的农民之前完全没有种过菊花,不知道去哪里买种苗,更不知道菊花过程中需要什么技术。”后来,生产队长从其他地方找人过来,手把手地教大家种菊花,再加上在大家集体讨论如何种植后,才有了后来的兴旺。


何绮雯 (4).jpg

每到过年时,菊田里花色浪漫(何绮雯摄)


荔村最兴旺的时候,有2000亩的菊花,强叔回忆说:“当时荔村出口的菊花数量占了伦教出口菊花的九成”。这时的盛景,让人踏进荔村,便能欣赏到满村的“黄金甲”。从三洪奇大桥、伦教木工机械城一带过来,一路到顺德立交桥,还有羊大路的两边,以及伦教工业区的路两边,每当晚上,经过105国道,就会看见一片电灯的海洋,夜的霓裳,让荔村满城尽流光。


这样的美景,都是荔村花农,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换来的。而菊花对于荔村来说,不仅是一种产业,更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惋惜:菊花之乡,沉浮不定


虽然菊花给荔村的村民带来了收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冲击。改革开放以后,因为出现了洋花的种植,居民有了更多的选择,过节时选择菊花的人也少了。


洁玲1.jpg

(潘洁玲摄)


即便如此,荔村村民周英杰始终觉得,“菊花相比其他洋花或外来花,更有价值,因为菊花摆插的时间比外来的洋花更长。而且每年到了春节、清明或重阳节等特定的节日,还是会有许多人,喜欢在家摆菊花的。”周英杰,如今是荔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正值中年的他,并没有以种菊为生,但是菊花对他来说,也有着深刻的印象,他回忆道“我家人也是以种菊为生,细细个,就落田帮家里摘花蕾除草了,当时基本家家户户都有种,好热闹的”。


到了90年代末,东莞、中山也开始进军种植菊花的行列,导致顺德的出口量受到影响。加上出口商压价钱,而其他物价上涨,土地租金高了,种花也变得越来越难。后来,国家开始征收荔村的土地,菊花种植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少了,加上种菊花的技术多年来没有改善,质量达不到要求,菊花的出口也逐渐减少,种植户也少了……


为了继续种菊花,促进菊花能够有更多的外贸,强叔当时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推动了荔村“顺菊”商标的注册,以及荔村菊花协会的创办,希望能够以此来凝聚花农,扩大影响力,但花农太过分散,再加上种菊花的技术跟不上,效果甚微,强叔说“如今荔村的菊花协会也不复存在了。”


洁玲 (2).jpg

荔村的老花农,如今坚持种菊,已是兴趣。(潘洁玲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现在还在荔村种植菊花的都是以前老一辈还没洗脚上田的人。”周英杰惋惜地感叹道,“在不久的未来,荔村种植菊花的人可能就没有了。但,如果仍有土地,还会有一些坚守的村民会去外村投包种植,只要还能挣钱,还是会有人去做这事的。”


昔日菊花之乡的名声显赫,历经了大浪淘沙之后,如今谁主沉浮?


惊喜:你若前来,浪漫相随


洁玲 (3).jpg

(潘洁玲摄)


曾经有成片菊花田地的荔村,如今这种景象也会相对减少,但你依然可以在荔村与菊花相遇。


时至五月,走进荔村东街菊田,一眼看去,你可能看到的是与这个季节相适应的玉米或瓜果蔬菜,但再放眼望去,一行行的二月菊十分醒目,每一枝菊花,都有数个含苞欲放的花蕾,也有个别已是微微盛开的模样,即便没有花开至盛,但也十分抢眼。这无疑也是荔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洁玲 (4)-1.jpg

(潘洁玲摄)


每当烈日退去,晚霞悄悄来临时,荔村东街的花农,陆续来到菊田。花农周永权的儿子周景铭跟城网君说:“每年的这个时候,种菊花的人会少了,大部分的农民会开始转向种植农作物,有些是用来卖,有些是自己吃。如果到了种植菊花的旺季时,每到傍晚时分,在菊田遇到晚霞,这里会变得非常浪漫”。


下午5:30分前后,晚霞如期而至,即便没有大片的菊花海洋,但在仅有的菊花田地中,搭配着落日与晚霞色彩,也颇为浪漫。加上此时正在劳作的花农背影,更是让人有种错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坚持:用心呵护,名不虚传



其实,每一棵菊花从幼苗长至满茎含苞待放的模样,凝聚了每一位花农的心血。


惠玲 (5).jpg

(潘洁玲摄)


每天早晨和傍晚,花农周永权,都会来到田地里,给农作物浇灌。只见他打开了电闸,拉着长长的水管,来回穿梭于每行农作物之间,即便他所种植的农作物及菊花,在田地的主要通道的左右两边,但水管的长度,足以支撑着他的所有浇灌距离。周永权说“以前淋水,都是左边挑一只桶,右边挑一只桶,一遍又一遍地从河涌挑到田地间,可辛苦了,真扛不住!现在有了这电子抽水的技术,直接开闸,就能轻松淋水,好很多。”


除此之外,我们也能在每一行种植菊花的田中,看到菊花都是与一张网共生长的,“这张网,是之前去广州买菊花种的时候,学回来的技术,我们种出来的菊花,大部分以出口为主,香港、澳门、日本等地方用的是高的大花瓶,所以当时需要的是高花茎的菊花,花茎也得直,才能卖个好价钱,不然歪歪曲曲的不好看,也不好卖。”以前花农为了“扶直菊花”,就在每棵菊花生长的时候,都插枝竹仔,再用绳子来绑紧,但是现在不用了。周永权说“随着菊花的生长,而套在合适的位置,我们就能让菊花直直地长出来。”


惠玲 (4).jpg

重视每一个种菊花的细节,让花开得更盛。(谢逢萍


“这行我要了”


“你要边行?我拿插枝竹杠给你认住距”……


即将日落时,买花的商家也来到菊田里,她们正与花农们商定,什么时候来采摘花!荔村天天都能收成菊花果真是名不虚传的。但是想要做到如此实属不易。“以前我们都是靠菊花的品种来控制花的出品,现在不同了,我们会用到了夜晚电灯照明的技术来控制菊花的出品。”原理其实就是延长日照时间。


惠玲 (3).jpg

(潘洁玲摄)


我们可以在菊田上看到,每一行菊田旁边,都会用竹做架子,布满了电线,挂满了15瓦左右的电灯。到了晚上,灯就会亮起来。这种技术,一开始只是在东街和北街试种,成功后,就在整个荔村推广了。


未来:菊花之“美”,更待传承


洁玲.jpg

(潘洁玲摄)


这里的菊田,每到有花时,便会吸引一些人前来拍照打卡,前段时间,也有绘画爱好者拿着画板,在菊田里,一笔一画地记录着菊花带来的美。


惠玲 (1).jpg

每一个老花农的手,都“握着”诉不尽的故事(谢逢萍


菊花对于荔村老一辈人来说,是难忘的,也是放不下的;菊花对于时间来说,是特定节日里不可或缺的;而菊田对于年轻人来说,也许是美丽而浪漫的……荔村菊花的文化内涵,也许还有很多很多。现阶段,荔村也“以菊入画”,设计了相关logo,以作展示荔村菊花之乡的文化。不久的将来,他们还将会在各渠道推广使用,以此融入更多的形式,让菊花文化在荔村持续生根。


编辑:潘洁玲

视频:潘洁玲、谢逢萍


更多精彩推荐:


1.jpg

戳这里读更多“看见顺德”精彩内容

扫码下载

知识产权及侵权行为声明:

未经顺德+APP应用平台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APP应用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顺德+APP应用平台相关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APP应用平台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若发现顺德+APP应用平台有内容侵权行为,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