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退伍季,返乡时。顺德陆续迎来一拨拨光荣返乡的退役军人。即日起,顺德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顺德城市网推出系列报道,展现近年来光荣返乡的退役军人在服务国防和地方建设的峥嵘岁月和卓越风采,激励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顺德经济社会的发展再立新功。
■人物档案
姓名:黄君翔
服役:2年
职务: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2021年7月,他主动请战参与河南开封抗洪抢险,连续奋战20多个小时,尽己之力挽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在部队,没有运动细胞的他为了跟上大部队的节奏,一遍又一遍地“逼”自己训练,觉得很苦但很光荣,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空降兵。
他,就是来自杏坛东村的退役军人黄君翔。
退役军人黄君翔
大二学生选择走出“舒适区”接受磨练
9月23日,当城网君见到黄君翔时,他已经退役回到顺德,接受由顺德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主办的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脱下军装,回归校园,黄君翔说,“两年的军旅生活是我一生中不可磨灭的青春记忆,我很自豪地能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部队,将军人的身份刻在自己的青春纪念册上。”
1997年出生的黄君翔是独生子。由于从小对军人特别崇拜,黄君翔大二的时候选择换一种方式磨炼自己的意志,应征入伍。2019年9月,黄君翔成为一名空降兵。在空降兵部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专业的空降兵,需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技能。黄君翔说,一般新兵训练为期三个月,而空降兵需要训练六个月,除了日常的基本素质、体能训练外,还需要学习专业的伞降地面动作训练、跳伞专业技术,考核达标才能成为真正的空降兵。
黄君翔大二的时候选择换一种方式磨炼自己的意志,应征入伍
黄君翔对新兵第一次跳伞记忆深刻。据他回忆,当时机舱异常平静,经历了六个多月刻苦训练和无数遍演习,终于可以实战跳伞,每个人都既兴奋又紧张地等待着这次考核。飞机到达指定的高度后,舱门打开,所有人列队做好准备。黄君翔说,在跳伞中,需要根据指定的步骤、操作、信号灯等,在指令员的指导下进行,每个跳伞兵拿着对讲机,听到指令后,所有人从机舱里都要鱼贯而出。尽管在落地的时候有些不太完美,但黄君翔依旧是冷静而顺利地完成了这次跳伞任务。当战友询问他的感受,黄君翔只笑着说了句“很凉快”。在空降兵部队,黄君翔先后完成6次跳伞任务。
抗洪抢险,连续奋战20多个小时
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哪里有险情,就向哪里驰援冲锋!
今年7月17日以来,河南省遭遇极端强降雨,多地出现险情。那段时间,黄君翔每天拿着手机刷新闻,了解河南洪灾消息,心里有预感,随时要上前线支援抢险救灾工作。
7月22日凌晨2点,黄君翔所驻扎的部队接到抢险救灾的命令,迅速组织官兵请领物资并展开动员。黄君翔向上级领导主动请缨,支援抢险救灾。“作为一名军人,当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就应该挺身而出,勇上一线。”
“作为一名军人,当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就应该挺身而出,勇上一线。”
“原计划我们要去郑州,但中途临时收到紧急任务,改变救援路线去到开封尉氏县,不到两个小时,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黄君翔回忆,凌晨4点,天空还下着雨,尉氏县洪水很大,河堤被洪水冲出一道决口,农田、村庄都被洪水淹没,所到之处一片汪洋……战友们下车还没来得及休息,部队就紧急集结队伍,按照事先制定的应急方案,安排人员上堤围,组织装载防汛装备物资,扛沙包、筑堤围,有序指挥抗洪抢险工作。
大堤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抢险热潮。泥泞的大堤上,肩扛沙袋的黄君翔在泥水中艰难跋涉,雨打在他的脸上,也没有时间擦一下。
“当时在尉氏县大堤上,被洪水冲断的决口大概有200米,而堤围离村庄仅100多米,在救灾抢险中,筑堤围垒沙袋需要战友们从村里输送到决口,给抢险工作带来很大压力。”黄君翔说,为了能有效、合理地安排抢险任务,士兵被分成若干组,按照分工要求,每半个小时或1个小时换一次班,轮流扛沙袋、铲土、撑编织袋。
运输沙袋、构筑围堤、封堵决口……参战的战友们始终奋斗在雨中或高温酷暑下。黄君翔说,汗水一次又一次地把他们的衣服浸透,热急了,有的战友就用编织袋兜起江水冲头降温,有的干脆跳到浑浊的江水里浸泡一下再继续战斗。随着时间的延续,队伍中也出现一些小伤病。烈日烤、洪水泡、汗水浸,许多官兵身上长出成片的红斑、疱疹;铲沙、搬运全靠赤手,许多战友手指磨破了。大家轻伤不下火线,带伤病坚持在一线,也深深地感动和感染着黄君翔。
“从7月21日凌晨到7月23日凌晨,在48个小时内,我们只休息了4到5个小时,看着用编织袋堵住决口,筑起长长的沙袋墙,才松了一口气。”黄君翔表示,在抗洪抢险一线,最让自己动容的是一幕幕暖心的场面;“你们来得太及时了”、“你们辛苦了”……开封尉氏县村民自发的为奋战在一线的战友们送来矿泉水、面包、方便面、牛奶等物资,给了他们无限的关怀和动力。
如今,经过部队锤炼的黄君翔,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啥也不懂的毛头小子。“在部队,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部队教会了我要自强不息,坚韧和担当。”黄君翔说,脱下军装,回归校园,自己会用实际行动把军人的优良作风传递给同学们。(袁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