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在顺德随处可见,外地人来到顺德,常常发现鱼塘上总会养着几只鸭子,鸭子健壮膘肥,首先想到的,估计是“这些鸭子散养了那么久,做成‘烧鸭’肯定很好吃,‘三鲜拆鸭羹’也挺好”。
吃货们醒醒!顺德人养鸭不光是为了吃,其实是大有学问的啊。
一举两得:既可获利,又不会危害到农业生产
《渭崖文集》中有这么一段记载:“顺德产蟛蜞,能食谷芽,惟鸭能啖之,故天下之鸭惟广南为盛。以有蟛蜞能食之,亦以有鸭能啖蟛蜞,不为农害也。洪武宣德永乐间,养鸭有埠,管埠有主,体统划一,民蒙鸭利而无蟛蜞之害。”
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顺德的田野中大量生长着蟛蜞(一种形似螃蟹而体型特别小的动物),蟛蜞喜吃谷芽,而鸭子喜吃蟛蜞,所以天下养鸭以广东南部最多。由于蟛蜞可喂鸭,鸭子最喜欢吃蟛蜞,因而蟛蜞虽多也不至为害农作物。明初洪武、宣德、永乐年间,顺德养鸭有鸭埠,设专人管理,行规划一,农民养鸭获利,又可消除蟛蜞的危害,堪称一举两得。
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辉ge”摄
顺德人养鸭,其实跟“桑基鱼塘”一样,是一石多鸟的环保作业模式,顺德人的聪明才智,真是让人叹服。
《渭崖文集》中提到的“鸭埠”,也有一段来历。当时,养鸭的多是普通农户,还有一些水上人家,鸭子散养居多。鸭子无人管束,就常常踩踏庄稼,于是,当地政府成立“鸭埠”来管理,规范养鸭人,使他们获利的同时又不会危害到农业生产。
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
当时的顺德,豪门大户众多,鸭埠的管理者主要由这些豪门担任,于是得到好处的大都是这些豪门。但无论怎么说,“鸭埠”的设立,有其进步的意义所在。
发展至今天,顺德经济腾飞的同时,农田已大量减少,新一代的顺德人从事农业生产的也不多,因此,养鸭的由来也逐渐被遗忘。为什么在鱼塘上养几个鸭子,很多塘主自己也说不出缘由,但似乎又理所当然,这大概就是传统文化一种另类的传承吧。
来源:顺德档案馆、综合整理
编辑:左翠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