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顺德是一个历史文化深厚的城市,这里不仅有秀丽的风光,诱人的美食,更有声誉传遍四方的非遗文化。这些非遗文化背后,有一群为其传承而不懈努力的人,藏着许多不为公众熟知的故事。即日起顺德城市网将带大家走近这群人,了解匠心传承中的故事。
走进古旧的高赞曲艺社,这里面积不大,整整齐齐地摆着几排木椅子和桌子,桌子上摆着几个唢呐,四周墙上挂满了关于曲艺社的各种锦旗,几个曲谱架子整齐地摆放在一边。
这时,清脆的唢呐声、喧闹的锣鼓声响起,一首悠扬动听的曲子传入耳朵,让人情不自禁地沉迷在这声音中。这里,就是八音锣鼓区级传承人梁建德,人称“德叔”的教学现场。他在这里潜心传承八音锣鼓,度过了二十多年的时光……
八音锣鼓演奏
八音锣鼓,是顺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流传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演奏的多为粤剧曲调。如果有喜庆大事,艺人就会以装饰华丽的“柜”为流动舞台,组成一个演奏班子,游走在顺德乡间街巷,演奏属于乡村的民族“交响乐”。
德叔与徒弟们正在排练八音锣鼓
锣鼓柜多为以镂花木板组嵌而成的长方亭式可抬动的木柜,内装敲击、吹奏等民族乐器,四边配有柱子,上面配有丝绸绣花的华盖柜子,其顶盖、柱子、周边再饰以雕刻的各种花纹图案,或历史人物、或亭台楼阁......栩栩如生。
从小痴迷,“没饭吃也要学习八音锣鼓”
德叔对八音锣鼓有很深厚的情怀,每次演奏的时候,都会全身心投入其中
尽管八音锣鼓已成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很多人都觉得学习八音锣鼓无法赚钱谋生,没有用处,甚至德叔的家人也是这么认为。那么德叔是如何爱上这一行当的呢?
原来,在德叔很小的时候,他就对八音锣鼓着迷,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记得那一次,德叔的妈妈让他去粮站买米,在回家途中,德叔听见附近祠堂响起了八音锣鼓的演奏声,于是扛着肩上的米忘情地跑了上去。看着八音锣鼓的演奏现场,他一下入了迷,一直逗留在原地。
“哎呀,好疼!”“家里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你去做呢,买米这么久都不回来。”原来不知在什么时候,妈妈就出现在他的身后。德叔说,当时家里正等着自己买米回家煮饭,等了好久都不见他回来。妈妈很生气,一把揪住了他的耳朵,虽然耳朵被揪得很疼,但德叔依然沉浸在八音锣鼓的音乐声中,于是他直接把米给了妈妈,自己继续留下来观看。妈妈只能叹了口气,说回家后再找他算账。
后来,德叔的师父梁启明发现他对八音锣鼓这么感兴趣,而且很有潜质,便也帮忙劝说他妈妈。德叔的妈妈看他这样痴迷,毫无办法,只能放任他,不再插手这事了。到13岁的时候,德叔正式拜梁启明为师,开启了学习八音锣鼓的艺术之路。想起这段往事,德叔打趣地说:“当时真的是‘穷风流,饿快活’,即使没有饭吃也要学习八音锣鼓。”
为什么德叔对八音锣鼓如此喜爱?一起来听听德叔的介绍吧
几十年如一日,传承路上不停歇
在学习和传承八音锣鼓的道路上,德叔从未停歇过。
自拜师梁启明始,德叔一有空闲就去学习八音锣鼓。尽管文革时期传统戏曲作为“毒草”遭到批判,演奏八音锣鼓成了一种奢侈,德叔和前辈们依旧收藏和保护好八音锣鼓柜,有时依旧会私下拿出来摆弄一番。
后来,德叔于1988年开始外出谋生,对八音锣鼓柜的学习中断了20年,但德叔对八音锣鼓的痴迷一如往常。德叔笑着说:“我习惯早晨五点起床锻炼身体,期间会随意唱曲,念锣鼓谱。有时,广州海珠广场夜间也有热爱粤曲的三五知己传唱,我便驻足旁听。甚至有时我走在路上,或者等公交车,也会情不自禁哼起曲子。”
2002年,德叔回到顺德。当时,有前辈在高赞见到德叔,在闲聊中知道德叔回到顺德工作,便邀请德叔重返高赞曲艺社。“当时的曲艺社已经陷入低沉,前辈知道我有曲艺底子,所以请我回去拯救曲艺社,我就答应了。”德叔接着说,“后来,我和前辈们一起致力于曲艺社及八音锣鼓的发展。其中我和省级传承人梁兆帝比较合拍,一直与他慢慢寻回失去的曲调,协助他进行申遗工作,所以我亦当他是我师父。”
现今63岁的德叔仍然积极宣传八音锣鼓,致力于将它植入更多人的心中。
举众人之力,八音锣鼓未来可期
然而,在八音锣鼓的传承路上,光靠德叔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如今,流行乐已占据了大部分人的音乐世界,对于像八音锣鼓这样的传统曲艺,已经很少有人感兴趣。尤其是作为文化传承主力军的青年一代,都喜欢刷手机,因此现在八音锣鼓的传承也面临一定的困难。“青少年的传承是极其重要的,要从小培养他们对八音锣鼓的兴趣。”德叔说道。对此,政府和学校也积极支持八音锣鼓的文化传承工作。
目前德叔也在致力到八音锣鼓的传承工作中
据了解,目前政府对八音锣鼓的传承提供了很多物资支持,在学校方面,杏坛梁銶琚中学、高赞小学等学校也开设了八音锣鼓培训班,由德叔在周一至周五晚上前往学校教学。有时也会开展一些活动,使更多学生参与到其中,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德叔透露:“有些学生学到一半就失了兴趣,但是在一些活动中看见其他学生配合演奏时很是出彩,便又重拾兴趣继续过来学习了。”
德叔徒弟梁锦权
此外,德叔还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因材施教,目前已有15个徒弟。梁锦权便是其中之一。他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学习八音锣鼓,现在已经是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的高二学生。”虽然周一至周五要上课没有时间,但到了周末,一有时间就会过来跟德叔学习八音锣鼓。”梁锦权说,希望以后也能为八音锣鼓的文化传承尽一些力量。
德叔对八音锣鼓的痴爱刻入了骨髓。几十年来,不管中间历经多少风雨,他都一直坚守初心,追逐着自己热爱的事情。同时,他还将这份热爱升华到更高层次,感染和影响着一代代人,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完美的诠释。
策划:刘盈、潘洁玲
文图:刘盈、潘洁玲
视频:潘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