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我们推出《城网视点》评论栏目,表达城网及关心热爱顺德的网友对顺德发展、建设的点滴思考与建议,对顺德的每一个进步鼓与呼,为顺德的每一步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希望为这座城市的更加美好贡献我们共同的智慧。
□如常
这几天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以来,顺德教育都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教师节前后,顺德政府发放了一个很大的教育红包——
从2020年至2022年,顺德将投入100亿元,全面改善中小学校新改扩建工作,提供充足优质学位;
新改扩建40所中小学校,新增超6万个优质学位;
三年内配置宿位5万个,至2022年基本实现初中学校100%全寄宿;
三年内逐年递增中考激励专项经费至4000万元,增长幅度100%;
定下了明确的目标——
至2022年,力争全区优秀初中毕业学生数量占全市30%以上;
至2022年,全区高优上线率达40%。
从这一系列的重磅举措中感受到一种“不得不改”的紧迫感,也感受到一种“没有退路”的魄力和决心。笔者相信这样的态度,这样的力度,极大地安慰了很多家庭的心,也鼓舞了广大家长的信心,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开始期待着这些目标一点点地成为现实。
然而,教育永远都不只是政府一方或者学校一方的事。
不可否认,顺德教育所存在的“优质资源不足、优秀尖子缺乏、激励机制不足、学位不足”等等问题是客观的,甚至还包括很多教师反映的薪资低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机制、理念、管理等。但到最后都集中在一张成绩表上,让顺德教育成为了众矢之的。
正视顺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深刻地反思,认认真真地想办法解决,这确实是政府应有的责任,如果一个地方,教育搞得不好,如何有未来?然而细思之下,难道需要反思的只有政府吗?需要去改变的只有政府吗?
从何时起,我们的一些教师谈起教育问题时,第一个冒出来的就是“薪资太低”?从何时起,我们的教师因为绩效而慢慢迷失了自己的初心?我们的谈论里面不再是教育方法的碰撞火花,而是那些琐碎的计较?最纯净的校园里弥漫着一些功利的味道,而心里积累了许多的怨气。
那又从何时起,我们的家长、家庭,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评价只剩下了一张成绩单,一张尖子名单?一直很想问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孩子语文、数学等这些科目成绩不好,你会认为他就是一个很差的孩子吗?我想,我很难让自己回答“是”,也相信很多家长也一样,因为我们认为那不代表孩子的全部。他的性格很开朗,他对人很礼貌,他对事物很有好奇心,他愿意去学习不一样的东西……或许每一个家长都可以找出孩子无数个优秀的理由。那转身面对学校时,就变得唯一了呢?看到孩子的成绩单时,只剩下了气急败坏?可能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理由,比如高考就是考这些,可是它最终很难说服自己。
我们不禁回头去想,教育是什么?教育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我们能记住很多事实,很多知识点,而在于训练我们的大脑学会思考,而在于让我们知道要成为怎样的人,要从哪里去成长,或许它包括我们的性格,包括我们的想象力。而现在,我们的孩子接受的真的是这些吗?当一个孩子就生活在一个老师与社会的功利氛围当中时,他又如何能成为我们所期待的样子?
政府说,要像抓村改一样抓好教育,要把教育作为区镇书记一把手工程来推。笔者绝对相信,顺德有这样的魄力,也有这样的能力。但是顺德教育更需要的,是全社会认识的回归,真正回到原点,理解教育的本质意义,教育的根本目的,它需要我们以怎样的心态,怎样的标准来评估一个学校,评价一个孩子。除了下意识的批评,除了咬牙切齿,顺德教育需要的更多是改变,是建设,而这是每一个人的事,更是关乎万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