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庄秀美的梅氏大宗祠,竟来得这般不易……

众所周知,“顺德祠堂”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代表着顺德地方区域文化的重要表征,也折射了一个个时代、族群的兴衰。在芸芸顺德祠堂中,端庄、规整、秀美的梅氏宗族既构建了始祖祠、大宗祠、宗祠等祀奉始祖,辐射全宗族的祠堂,也建起了独属于某个小分支的“私伙祠”,一砖一石,一木一瓦,糅合了清代早、中期建筑的含蓄、低调,以及清后期的纤细、秀美,清晰传达了那个时代的足音。今起,一起来走近梅氏大宗祠和梅氏先贤们……


QQ截图20200909153755_副本.png

四萼堂。(资料图)


为感念祖先、追宗忆祖,梅氏子孙合资修建的梅氏大宗祠坐落于龙山大道小陈涌路,建于1718年,1723年完工,重建于1865年。精雕细琢而成的祠堂,需倾注巨量的物力、财力,但当时的梅氏宗族还没有足够的田地资产,只得想方设法多方筹集。


一是要求族内每一个男丁,都缴纳“丁银”,按“份”资助。这是动员全族族人参与祠堂筹建的开始。


二是召集族众签助,而签助方式不一。“爱集族众,谋之无财而为有财,非签助不可”。有以各房的资产、租金襄助。同时,发动四房子孙以私人名义踊跃捐资。另外,采用买牌位的方式。以助金一百两的价格,可入一木主陪祀。最终包括弘一公和二寅公在内,共入祀二十七主。最后,请族中囊中充实的士绅、商人捐助。这些士绅、商人也往往豪掷千金,至今其名字还刻在祠堂角落的石碑上,助银“XX两”的字迹历历可见,记录着建祠的历程。


三是设立“百子会”。梅氏族人虽经多方筹集资金,但由于祠堂修缮所需资金实在庞大,就设立“百子会”,承担着募款的重任。族中男丁的踊跃捐银,是重要资金来源,募集到的银两,称为“会银”,由“会”管理使用。因银两不一定充足,因此,“会”还有一重放贷者的身份。通过年年生息,本息累计,用作建祠。梅氏大宗祠建立百子会后,十年内“增千金”,填补了资金的空缺。


QQ截图20200909154017.png

祠堂碑记。(资料图)


历经五年,建祠壮举终得圆满。“四房之祖以蒸租助,四房之子姓又各以私橐助,额曰四萼堂有由然也,兹祠亦实枚矣”。此四房为三世祖禘念、禘顺、禘义、禘智,分别被尊奉为大龄公、白眉公、受卿公、士伟公。三世祖原有五兄弟,因五弟禘清的子孙在上路另建始祖祠,故没参与捐资兴建。因梅氏大宗祠为四房合资所建,大家便合议取堂名为“四萼堂”,喻为兄弟同心、合力融睦。


四萼堂建成后,祠堂祭祖成为宗族的大事。后来,随着岁月流逝,祭田日益流失,每年收入不过百金,难以支持日常祭祀。于是,四萼堂便联合同宗的景福堂,凑银生息,将息银用于祭祖。梅氏香火,得以延续。


直到1865年,四萼堂族人再次在景福堂的慷慨签助下,全族上下筹集资金,翻新、重修大宗祠,并忆述景福堂与四萼堂的深厚情谊,梅氏祠堂,得以历经风霜侵蚀,屹立至今。


来源:编辑整理《梅岭飘香:细说顺德龙山梅氏历史》

编辑:李小妮

扫码下载

知识产权及侵权行为声明:

未经顺德+APP应用平台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APP应用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顺德+APP应用平台相关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APP应用平台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若发现顺德+APP应用平台有内容侵权行为,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处理。

关联报道